蜿蜒浩蕩的長江水一路向東,在太湖附近抖落一身泥沙,沉積出一片平均海拔不到三米的大平原——杭嘉湖平原。嘉興就在這片大平原的腹地。沃野千里的嘉興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三山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吳中過客莫思家,江南畫船如屋里。”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的《過嘉興》,描繪了嘉興的繁榮景象。如今,嘉興的富庶更勝往昔,城市與鄉村無縫銜接,城市的高樓大廈與鄉村的綠樹農田自然過渡,城市邊緣的公園綠地與鄉村的田野相連,形成一片廣袤的綠色生態帶。在嘉興這片熱土上,城鄉不再是割裂的兩極,而是相互依存、共融共生的命運共同體。這里,正繪就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美麗畫卷。
2004年的春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嘉興專題調研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時,專程坐著101路公交車來到鳳橋鎮三星村。在嘉興調研期間,習近平同志指出,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就是這一句殷殷囑托,吹響了嘉興“城鄉融合”的號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等重要論述,部署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嘉興這座積淀深厚底蘊的歷史之城大踏步走向城鄉融合的和美之路,一幅綺麗的和美城鄉圖躍然眼前。
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拆掉擋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墻”
城鄉二元結構,一道世界級難題。如何解決,如何破題?面對飛速發展的“城”和依舊如故的“鄉”,又該如何打通?城鄉均衡協調發展首先是拆掉擋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墻”,使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步入嘉興市嘉善縣繆家村,一排排現代化的樓房整齊劃一、綠化美觀整潔,配套的公共設施一應俱全。這里是嘉善縣啟動的農房改造集聚點,幾年間,大云鎮的農戶實現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復墾整理,按一定比例用來建設社區和開發工商業。居民入住樓房后,戶籍住址不變、戶口簿不換,原有農村權益不受影響。居住地變社區后,農民便可就近就地享受各類優質公共服務。秀洲“藍領公寓”、平湖“新鄉鄰公寓”盤活了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的利用。一子落而滿盤活。如今嘉興創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農戶集中居住、農田連片耕作。在對全域土地整治中退出宅基地實施公寓房安置的本區戶籍農村居民登記備案后,原有農村權益不受影響,分散的宅基地也化零為整,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土地要素供給,進城農民由此“帶著承包地進城”。嘉興堅持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不斷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城鄉資源要素相互流通的政策體系,促進城市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推動農民有序進城,有力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城鄉融合發展,人才是關鍵。如何讓人才到鄉村進得來、穩得住、干得好?在嘉興桐鄉市崇福鎮的農創園能夠找到答案。政府通過提供現代化設施大棚等生產硬件,加速設施用地審批等政策性傾斜,配齊“農創大院”等生活硬件,還讓創客享有租金優惠、貼息貸款等服務。徜徉在桐鄉市崇福鎮的農田里,連綿的溫室大棚映入眼簾,崇福鎮農創家園,許多大學生和新農人入駐創業,成為農創客。網絡直播,物流搭橋,讓新農人既能“進城”又能“返鄉”。桐鄉市崇福鎮創新“搭建生產孵化平臺”,通過技術賦能,走出一條“美麗生金”的創新發展新路。不止于此,嘉興還聘請“鄉村振興規劃師”,著力培養基層人才;成立“善農客”領創人才聯盟,為農業農村發展輸送優秀創業人才。
為了讓城鄉人才既能走出去,又能反哺農村,嘉興以改革創新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人口自由流動,構建完善新居民服務體系,有序放開落戶條件,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同時,持續實施科技特派員,促進城市公共服務類人才資源下沉,推動基層教育、文化、衛生、法律等公共服務人才下沉服務農村發展。引育壯大鄉村產業人才,吸引致富帶頭人、工商業人才、返鄉大學生、復轉退軍人等回鄉創業任職。通過培育壯大鄉村經營人才,配強鄉村治理人才等措施,真正實現讓人才留得住。從城鄉一體化視角來看,嘉興市城鄉人才發展經歷了農民市民化轉移、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城市人才資源下沉、鄉村人才振興等嵌套迭代的發展過程。一項項政策暢通了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通道,盤活城鄉兩端人才資源,形成人才共享機制。
實現城鄉之間要素的充分流動,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的關鍵點。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和優化配置,才能有效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只有以產業為基礎,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浙江要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差距大,基礎性的原因在于產業發展差距大。產業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支撐,是城鄉融合的重中之重。城鄉融合給農業產業升級帶來了難得的契機。
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是水蜜桃之鄉,101路公交車就路過這里。盛夏時節,千畝桃園中一個個粉嫩圓潤的水蜜桃甚是喜人。5300多畝桃園年產值1.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9萬元,采取“保底收益+營業額分成”的合作方式,使村集體收益最大化。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搭乘的101路公交車如今已成為城鄉牽手奔共富的“幸福班車”。在嘉興像三星村這樣的鄉村還有很多,通過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實現產業互促、城鄉互補。
智慧農業的興起為嘉興傳統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平湖廣陳鎮大力發展農業開發區,撲面而來的是一派數字化、科技感十足的現代農業景象。建設共富工坊,“線上+線下”的共富菜園,采用先進技術,精準滴灌、養殖的“共富草莓園”,正在研發的草莓AI種植,實現草莓種植也能智慧化。
在嘉善縣巧克力甜蜜小鎮,整潔干凈的巧克力生產線、充滿奇幻的巧克力魔法學院、增加知識的可可森林,讓人仿佛置身《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圍繞“巧克力”主題延伸產業鏈,通過打造研學體驗設施,實現旅游研學一站式服務。除了科技創新變為產業興旺的“關鍵變量”,桐鄉、嘉善兩地還以鄉村空間為載體,利用自然、歷史、文化、產業資源,通過差異化定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品牌化經營之路。產業興、百姓富,成為城鄉產業發展的生動詮釋。此外,嘉興還積極培育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破解“重城輕鄉”,堅持“城鄉融合”,不是把鄉變城,而是用足近城優勢,盤活田園風光,重新發現鄉村價值,成為創業熱土。以現代化農業為基礎,以工業和服務業為引導,推動形成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嘉興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質,就是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協同產業發展新平臺,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融合發展,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如今,嘉興特色農業種植總面積已達10萬畝,總產值近30億元,累計集聚農業項目198個,涉農投資204.12億元,創建省級特色小鎮13個。創建市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11個。成功創建3A級景區村莊97個,全市省級電商專業村達242個,全市淘寶村達到238個、淘寶鎮44個。
繁華城市與美麗鄉村互融共生、共治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在城鄉攜手共進中,嘉興始終把鄉村與城鎮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規劃,讓繁華城市與美麗鄉村互融共生、共治共享。
巨大的LED大屏,實時滾動的健康數據,這是石門鎮墅豐村村委會的“數字健康監測站”。“通過村里老人的健康數據實時上傳,能夠動態監測老人的健康狀況,第一時間采用相應醫療手段,實現全村老人‘看病自由’”,墅豐村黨委書記說。為了解決看病難,嘉興市創新開展“新農合”和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試點,建立覆蓋本地城鄉居民和新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實現參保繳費及待遇全市統一,建立覆蓋城鄉的“大救助”體系,實現城鄉低保同標同保。構建城鄉居民“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秀洲區洪合鎮衛生院與浙江新安國際醫院通過人員派駐、科室扶持、專家指導等合作,使周邊居民實現“小病不出遠門”。
服務保障曾經是城鄉之間最大的鴻溝之一,如何破解?隨著嘉興“15分鐘文化圈”“20分鐘公共服務圈”的建成,鄉村教師和醫務人員補充機制的建立,這個困擾城鄉融合發展的難題正在逐步解決。在嘉興,農民人手一張市民卡,憑著它,村民可以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醫療保險;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先行先試,實現了教師配置優質均衡,教學資源互通共享,城鄉學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F在的嘉興已經基本實現就業、醫療、教育、養老等多個方面的城鄉居民均等化。
治理環境的改善讓人們的幸福感更加強烈。如果問幸福是什么?三星村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就把幸福具象化了,在三星村由街道司法所、村調解主任、村道德評判團組成的調解團你一言我一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化解了一個個鄰里糾紛,鄰里糾紛在這里快速解決,讓糾紛解決在法庭外,三星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嘉善縣天凝鎮洪溪村從遠近聞名的“上訪村”變成了17年無人上訪的“和諧村”;秀洲區高照街道新義村創新打造“藍領公寓”,實現新居民管理與農民增收的“雙贏”。通過舉辦村規民約故事擂臺賽、村民法治驛站、“板凳法庭”、陽光議事廳,培育鄉村法治骨干隊伍,多年來,“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鄉村善治局面在嘉湖大地上逐漸形成。嘉興市在城市社區探索和建立“社區”“社團”“社工”“三社聯動”的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建設和社會工作。嘉興首創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德治”強化道德約束,以“法治”依法說理、定紛止爭,以“自治”自我議事、內消矛盾,推動解決基層治理中的治水、治違、治堵等矛盾問題。
城鄉融合還在于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嘉興“村村通公交”、鄉村康莊工程、四好農村路,一個個扎實項目,成為城鄉融合的有力支點,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全部達到5A級。再看公共服務,嘉興的供電、供水和通信網絡實現了城鄉“同網同質同價”??诖珗@、活動場地等功能載體不斷落成,豐富著城鄉居民的業余生活。
落筆于群眾利益,城鄉融合發展路子越來越清晰
2023年,嘉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0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3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53,持續保持全省最優,所有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均超160萬元。這些數字具體而又醒目,成為嘉興統籌城鄉發展最亮眼的注腳。城鄉融合發展說到底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積極回應群眾訴求、考慮群眾意愿、維護群眾利益。20年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的迭代升級,“為了人民”是價值取向,“依靠人民”是行動路徑。這張宏偉藍圖載滿初心,最終的落筆處在于群眾利益。
2024年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禾城驛·溫暖嘉”驛站,成為線上線下人們關注的焦點。分布在嘉興各個地方的“禾城驛·溫暖嘉”驛站,憑借“溫暖”的屬性吸引了大家光顧。環衛人員駐足歇腳、飲水避雨,周邊居民三五相約、茶話閑談,戲曲社團交流切磋、定期展演……小小的驛站,儼然成了禾城市民的溫暖港灣,化為嘉興城區一張亮麗的形象名片。嘉興用一個個溫暖而具體的舉措詮釋著“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柏油路直通村口,商超開進村里,圖書館就在黨群服務中心2樓,還建了文化禮堂、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統籌養老、醫療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戶口遷移、計劃生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待遇,都在體現著這座城市以高品質的公共服務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
從《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千萬工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提“城鄉融合發展”,再到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明確了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從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推進未來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富?,F代化基本單元。20年鍥而不舍、久久為功,造就出一個個山清水秀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深刻改變了中國農村的模樣。這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無不從“人”的角度深刻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人民群眾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成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鎮化,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有人說,浙江農村的樣子就是中國農村未來的樣子。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署執行主任索爾海姆在參觀浙江村鎮后感嘆,他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這是中國共產黨深厚的為民情懷與人民群眾蓬勃創造力的交相呼應、激蕩共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20年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卻為世界打開一扇窗,讓世界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生態治理、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共同富裕,這一條路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紅船干部學院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