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是“小事”動民心,也最是“小事”難被發現、需要耐心解決。廣大黨員干部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和擔當,把群眾“小事”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抓在手里,以改革促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把群眾“小事”看在眼里。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改革重在看群眾想什么。推進改革如果只在能出大成績的項目、領域上精益求精,對“雞毛蒜皮”的民生小事視而不見,就會本末倒置,改革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廣大黨員干部應以“四下基層”為抓手,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腳尖”發力,跑小區、入村戶、進車間,帶著誠意聽“掏心話”、帶著責任聽“真心話”,在細微處發現群眾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關切最重的“小事”。善于從群眾的表情、反饋、評價中檢驗工作成效,用為民服務的溫度提升群眾滿意度。
把群眾“小事”放在心里。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小區改造、便民服務、醫療資源、養老托育……這些群眾身邊的民生小事看似普通簡單,一事一項都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績。廣大黨員干部應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時時事事處處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一件件“小事”當作念念不忘的“心事”,全心全意排憂解難,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好“小”與“大”的辯證關系,把握好“小切口、大視角”“小問題、大民生”,既做好“量變”的積累,又做到“質變”的突破,避免“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的尷尬境地。
把群眾“小事”抓在手里。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遇到的阻力會更大,面對的暗流會更多。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必須找準問題,明確目標,真正實打實,敢于硬碰硬。群眾的事再小,廣大黨員干部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多在實效上下“繡花功”、少在形式上擺“虛架子”,以“等不起”的緊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切實把群眾關心、百姓期盼的“小”事做到位,讓群眾的幸福指數更具成色。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工作清單”,從迫切需要解決的“急難愁盼”入手,厘清時間節點,尋求破解難題的方法和路徑,在克服困難、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中努力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作者:覃正娥 于湘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