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人民的利益置于改革的核心位置。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需求、贏得群眾滿意,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堅持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讓“改革藍圖”與“民意期盼”同頻共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把人民至上的理念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大力弘揚“四下基層”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方法,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常進百家門、常聽百家聲,在改革發展中真正傾聽群眾呼聲、滿足群眾期待。要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在群眾呼聲中把準方向、尋優對策、解好難題,把改革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第一選擇”,讓“改革答卷”與“民情關切”雙向奔赴。“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簡短樸實的話語卻道盡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旨所在、使命所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2000多個改革方案,大寫的“人”字貫穿始終,從醫療、教育等重大領域改革,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再到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一項項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改革舉措凝結著我們黨的拳拳為民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廣大黨員干部要站穩人民立場,聚焦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和短板痛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真正把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轉化為“改革清單”。要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為全面深化改革賦能,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改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讓“改革紅利”與“民生福祉”深度融合。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這一評價標準,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事實有力證明,從人民群眾所需出發,就能找準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以群眾到底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來檢驗,就能讓改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廣大黨員干部要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緊緊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讓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生活品質。要積極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實事,以“真抓實干”“馬上就辦”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讓改革成果、改革紅利惠及千家萬戶。(作者: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