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共同富裕可感可及的重要體現。為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民政廳等部門以整合老年教育資源為切入口,在資源擴容、形式創新、服務中心等方面持續創新,“十五分鐘老年教育學習圈”建設取得扎實成效。截至目前,全省老年大學(學校、學堂)共有13618所,線上注冊學員數達到268萬余名,老年教育更加優質普惠。
一、突出普惠性,擴容老年教育資源
“五級聯動”辦學。采取“合作、統籌、優化、共用”等方式,積極整合養老服務機構、中小學校舍、閑置用房等設施資源,將老年學校、學堂嵌入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場所,構建形成省、市、縣、鄉鎮(街道)、村居(社區)五級老年教育辦學體系。如溫州40個文化禮堂·社區教育共同體掛牌使用,促進老年教育資源在基層共建共享。
“優質師資”入庫。圍繞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特色化的學習需求,打造健康養生、防詐反詐、美食旅游等5.9萬門課程,其中包括非遺傳承、技能培訓等精品課程1435門。如桐鄉市挖掘整合名人文化、非遺傳統,構建一鎮一特色的課程體系。余姚市招募民間達人等充實老年教育師資,組建了328人的師資隊伍。
二、突出便捷性,創新老年教育形式
數智化服務。開發“手機端+電視端”服務平臺,融合“浙學通”等數字資源,建好用好浙江“云上老年大學”,實現網絡教育城鄉村(社)全覆蓋。目前,平臺上線課程400多門,課程視頻累計時長近2400小時。如“臨醫養生堂”直播間聚焦老年人看病問診的“關鍵小事”,助力老年人足不出戶“尋醫問藥”。
點單化服務。將鄉鎮老年學校建設納入2023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以基層需求為導向,采用“訂單式”送教,持續向老年教育資源薄弱地區輸送優質課程和師資。今年以來,已組織浙江老年大學、浙江開放大學等送教下鄉23次。
三、突出共享性,釋放老年教育社會效益
唱響銀發“致富經”。聚焦產業發展和低齡老人需要,各地老年學校、學堂因地制宜開展老年技能培訓。海寧鹽官鎮桃園村老年學堂累計免費培訓老年園藝愛好者1300余人,提供就業機會200余個,幫助老年學員實現增收60余萬元。義烏市“銀青同創”“五老”工作室年培訓新農人超10000人,帶動增收超億元。
展現銀發“精神美”。實施“銀領助力”爭先工程,組建“銀耀共富”志愿服務團,培育“銀色人才”近1.5萬名,參與矛盾調解、志愿服務、政策宣講等工作,帶動社會風氣持續向好。永康市發揮“老干部助企工作室”作用,每年幫助20余家企業解決各種難題。溫州市結合“共享社·幸福里”建設,引薦495名老干部到所住小區擔任業委會成員、黨建指導員等,讓銀發力量成為小區最美風景線。
(浙江省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