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眼望去8月的內蒙古赤峰市敖漢大地,萬畝谷苗如同青色錦被,綠浪翻滾,這片生機綿延100萬余畝。憑借著地域優勢、歷史優勢、生態優勢,敖漢小米產業勢頭正足,一幅特色多優勢足品牌強的產業振興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堅持品牌打造,讓每粒米都有知名度
敖漢旗堅持品牌打造工程,著力塑品牌、樹形象對敖漢小米進行強效宣推,讓每粒米都被知曉。自2012年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獲準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敖漢小米”先后被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批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全國地域特色農產品普查備案名錄》、首批全國“一縣一品”品牌農產品、“農遺良品”十佳品牌等,評估價值、影響力指數不斷上升。“敖漢小米,熬出中國味!”的廣告語享譽千家萬戶、大江南北。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敖漢人宋佳楨經常被同事問起敖漢小米的味道和購買途徑。“現在只要介紹到自己的家鄉,身邊的朋友同事都能說出耳熟能詳的那句‘敖漢小米 熬出中國味’,每次回家幫他們‘代購’敖漢小米成為常態。”宋佳楨說道。
不僅如此,央視多個頻道還先后對敖漢小米展開了專題報道。CCTV-1《農耕探文明》播出專題片《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CCTV-2《生財有道》播出專題片《有一種小米穿越千年》,CCTV-17《共富經》播出專題片《亮晶晶的小米迎風來》,持續對敖漢小米進行有效宣推,助力品牌價值提升,敖漢小米品牌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
堅持銷路外擴,讓每粒米都放大價值
敖漢旗全年谷子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年產量達到6億斤,是“全國最大優質谷子生產基地”。如何讓如此大數量的谷子賣出最好價格,讓每粒米發揮出自身價值,敖漢旗的種植戶頗有心得。
7月13日,盛遠米業的負責人王偉帶著自家生產、加工、包裝好的敖漢小米,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五棵松萬達廣場,在這里正在舉辦敖漢旗綠色農畜產品進京推介活動。在王偉的印象中每年都要帶著自家產品進京幾次,每次收獲的訂單數額都不小。
“前幾年來的時候還要自己主動介紹產品特點呢,現在老顧客看見敖漢小米幾個字就直接過來,什么產品什么特點,比我還清楚。”盛遠米業負責人王偉介紹道。
敖漢旗堅持讓敖漢小米走出去,通過舉辦、參與“內蒙古敖漢旗綠色農畜產品進京推介活動”“赤峰好物進北京”等多項大型推介活動,讓代表好中好、特中特、優中優的敖漢小米在北京商超市場組團亮相,實力“圈粉”首都消費者。
線下銷路不斷拓寬,線上的銷售也不甘示弱。借助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等國內大型線上銷售平臺,敖漢小米遠銷全國各地。在當地也衍生出很多本地“主播”,通過直播間開始向各地的網友宣介產自自家田間地頭的敖漢小米,姜維斯就是其中一員,她常利用節假日和日常閑余時間直播銷售敖漢小米,一年累計銷售近5000單。
堅持守正創新,讓每粒米都有自己的吃法
北緯 42°優質農畜產品黃金帶,讓敖漢這片8300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農耕文明,給予了敖漢小米悉出天然的品質,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傳統耕作方式賦予敖漢小米上乘口感。提到小米,常規的烹飪方法無非是熬粥、煮飯。但在敖漢旗“每粒米都有自己不同的吃法”。敖漢旗積極推廣小米使用方法,編寫《敖漢小米使用指南》,填補了國家小米食用指南空白。敖漢旗多家企業轉變發展思路,將原生態小米作為原材料融入產品研發。內蒙古惠香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突破選材、工藝的種種難題后,小米月餅、小米面包等產品接連上市,得到當地消費者一致好評。除即食產品外,還有人把敖漢小米做成了“宴”。草源之春小米御宴創始人郭井春以小米為原材料研發推出兩個大類七八十個菜品,開創了新的舌尖美味。白若凝脂的雪瓜金翅米,味道鮮美的小米撈魚面,精致噴香的金米小酥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食客前往,敖漢小米宴成為了解文化、體驗美食的潮流打卡地。
一位來自廣東的客商說:“我多次來內蒙古,嘗過內蒙古的蒙餐牛羊肉,確實不錯。聽說這兒還有個小米宴,品嘗之后,確實令人感到震撼,沒想到小米還能變成菜品,更沒想到這里的文化傳承這么深厚!”
把小米“吃干榨盡”之路絕不止于此,經歷了以小米為原材料的產品1.0時代,又迎來了小米深加工產品2.0時代。小米深加工產品陸續上市,小米鍋巴、小米酥、小米油、小米肽粉、平酸粟粉以及小米皂等,鄉土氣十足的敖漢小米搖身一變時尚美食、保健品、日用品,深受購買者的喜愛。
堅持保護和傳承,讓每粒米都有國際范、文藝范
2002—2003年期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現了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籽粒,先后經北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利用碳-14鑒定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比中歐地區的谷子早2000至2700年,被認為是人工栽培形態最早的谷物。由此斷定,敖漢是世界小米起源地。
8000年歷史的敖漢小米不僅是華夏文明的鮮活注腳,更是了解旱作農業起源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如何保護、傳承好這塊“活化石”,敖漢旗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并重。建造以小米為主題的博物館,集中展示與敖漢小米、旱作農業系統有關的文物和物件,對敖漢小米的前世今生的進行完整記錄,重現敖漢小米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進程,通過小米博物館的歷史溯源讓敖漢的每粒米都有根可尋。
讓每粒米沾滿泥土氣的同時,敖漢旗還堅持讓每粒米都充滿“國際范和文藝范”,自2014年第一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召開以來,敖漢旗已成功舉辦十屆會議,每年9月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匯聚于此對世界小米的起源、傳播與文明互鑒,敖漢旱作農業系統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宣傳與利用,敖漢小米品牌與產業發展等主題展開研究探討,對敖漢小米的保護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米產業的發展也在不斷吸引著人才返鄉創業,“90”后情侶王雪飛和柳洋洋就是其中代表,站在就業和返鄉創業的分岔路口,兩個人選擇返鄉與小米為伴。他們盯上了自媒體的好路子,利用敖漢小米制作定格動畫。以金燦燦的小米為背景,歡快的舞蹈行云流水、熱情奔放。通過一幀一幀的動畫制作,人物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敖漢小米一下有了“文藝范”。他們制作的“這里的小米會跳舞”系列視頻一經發出就獲得了百萬點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出圈效果。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用來熬粥的小米還能變成藝術。”
堅持生態加產業,讓每粒米都有生態底色
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敖漢發展的歷史上顯得觸目驚心: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全旗8300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面積高達6300平方公里,占比76%,自然植被不足10%,糧食總產量不足1億斤。面對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敖漢人扛锨掄鎬,向荒漠化發起“絕地之戰”。實現了從茫茫荒漠,到滔滔林海,到“全球500佳”,再到“中國天然氧吧”的偉大轉變。而這份生態壯舉正在給敖漢人豐厚的產業興旺饋贈。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生態好”正變身“產業旺”,住在薩力巴鄉黃花甸子組村民劉海軍深有感觸:“曾經的三十二連山的糧食是‘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水土流失極為嚴重。現在生態好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護住谷子就護住了收成。現在糧食產量翻了不止一番。”劉海軍家每年種植谷子收入可達2萬元左右。
生態的改善讓這片土地搖身一變“米糧川”。如今敖漢旗谷子種植面積100萬畝、谷子年總產6億斤、年產值18億元、帶動8萬戶農民增收、品牌價值270多億元……“生態建設”嬗變“生態產業”,敖漢的每粒米都被描繪上了生態底色,這也推動敖漢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深度融合統一之路越走越寬。
一粒米連接過去與未來,關乎先人與后代,在這片廣袤的敖漢大地上,這一粒米正在被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涌動著生機與潛力,智慧勤勞的敖漢人民正在不斷成長,敖漢小米產業正在不斷壯大,昂首邁向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在徐徐繪就,“小米粒”正在撬動鄉村產業“大振興”!
(中共敖漢旗委宣傳部 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