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理論創新成果和根本遵循,歷史淵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不僅推動了國家形象塑造的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更為中國形象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價值導向與實踐路徑。實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科學構建和有效塑造,關鍵在于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打造中國形象話語體系,構建中國形象國際傳播機制。
【關鍵詞】中國形象 傳播機制 話語體系 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D820/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6.010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從“真實、立體、全面”邁向“可信、可愛、可敬”的新境界,這一轉變為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方向。“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理論創新成果和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不僅推動了國家形象塑造的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更為中國形象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價值導向與實踐路徑。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歷史淵源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一表述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不僅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更體現出中華民族的行為操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歷史基礎。“信”“愛”“敬”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核,蘊含于對社會理想愿景的描繪和中華民族的行為操守之中,是新時代國家形象形成的歷史文化基礎。首先,“可信”的中國形象根植于悠久的誠信文化。在漫長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文明一直將誠信視為傳統美德。[3]無論是儒家的“言必信,行必果”,還是道家的“誠信為本”,縱觀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綿延發展歷程,誠信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深厚的文化傳統熏陶下,中國在國際交往中始終堅守公正、真實、坦誠的品格,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信任。其次,“可愛”的中國形象得益于燦爛多彩的文化藝術。詩詞、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文化元素極具特色,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各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人文風情更是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為“可愛”的中國形象增光添彩。[4]最后,“可敬”的中國形象源于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在對外交流中,中華民族堅持以禮待人、以和為貴、包容并蓄理念,追求“協和萬邦”,例如,作為商業和文化交流橋梁的古代絲綢之路展現出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平性。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現代溯源。“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凝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智慧,其理論形成也與各個歷史階段緊密相連。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取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等外交主張和策略,強調尊重主權、不干涉內政、和平相處等外交理念,為新中國的“可信”形象奠定了基礎。1957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標志著現代中國形象中“可愛”基因的初步形成。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樹立“改革開放的形象”“安定團結的形象”,并維護“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5]進一步鞏固了“可信”和“可敬”的中國形象。進入21世紀,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加積極地傳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注重向世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面對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的蓄意詆毀,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迫切性、重要性日漸凸顯。我國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與全球各地文化交流,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同時,在應對全球地緣政治沖突、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時,中國積極履行大國責任、承擔國際義務,提升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國際認可度。[6]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理論創新價值。“可信”強調真實性和公信力,為塑造“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堅實基礎;“可愛”通過展示中華文化、民族風情、中國現代發展等傳播內容,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喜愛和認同;[7]“可敬”則強調從中國經濟水平、科技實力、國家品格和國際責任感等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深化海外受眾對中國的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重大理論創新,標志著中國形象話語體系建構正從單向傳播朝著雙向交流躍遷,體現出對國際傳播環境的深刻洞察,揭示了中國國家形象的多維內涵,拓展了國家形象的研究視角,是新時代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的根本遵循。
“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科學構建
實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有效塑造,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打造中國形象話語體系,構建中國形象傳播實踐機制。
堅持“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正確價值引領。首先,堅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基石。只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才能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注入不竭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對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自信心,弘揚蘊涵“信、愛、敬”價值理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只有堅定對可信觀、可愛觀、可敬觀的自信自強,才能以自主昂揚的姿態有效地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8]
其次,堅持深化“信、愛、敬”價值理念的全球交流和融通。世界各國基于各自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形成了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們應以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繁榮為遠景目標,圍繞“信、愛、敬”這一文化內核,設計多樣生動、富有人文意蘊的議程議題,構建開放多元的交流平臺,以多維文化視角和包容性姿態深度聆聽并挖掘更深層次的價值共識,推動這一中國價值融入不同地域和文化環境,并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深刻理解。
最后,堅持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展現大國擔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9]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其在國際舞臺上的擔當對于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至關重要。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局勢下,中國必須積極維護國際道義,通過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從而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與尊敬,實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具體而言,中國應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方面,要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國際反恐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事務,用實際行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關注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援助與支持;另一方面,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打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話語體系。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保持高度文化自信,以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為基本途徑,主動將蘊含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風格的標識性概念體系融入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大格局中,從而推動國際交流交融。就實踐路徑而言,應當著力夯實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基礎,概括提煉出“標識性概念”并形成中國形象話語體系,最終通過構筑中國故事“原型敘事”的集成化路徑,打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話語體系。[10]
首先,不斷提煉富有現代創新性、流行性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蘊含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因此,要正確把握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關系,在全球化大背景和世界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下,識別和提煉出能夠表達這一價值理念的文化資源以及具有現代感的精神內核和精神標識。一方面,要堅持正確歷史觀和大文化觀,深入中國歷史和社會,發掘“可信、可愛、可敬”的文化內容,從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文化視角深化對相關文化遺產的認識,不斷從中提煉出富有現代創新性、流行性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使其在廣泛傳播中展現出古典與現代的交融之美。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主動與其他民族文明展開對話與交流,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彰顯“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核心價值與獨樹一幟的精神標識。
其次,深入拓展中國形象話語的核心標識體系。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十年的輝煌偉大成就與深刻變革,為我們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奠定了堅實基礎。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這個中心任務,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建構中國形象話語體系,深入拓展中國形象話語的核心標識體系。其中,核心工作在于深入系統挖掘并提煉出具有鮮明闡釋力、說服力與引領力的話語標識,這些標識應當以鮮明深刻的文化張力和特性,充分反映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持續構建“深情演繹”中國故事的實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11]這要求我們在講述和展現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時,注重把握好基調,做到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
中國的發展軌跡與輝煌成果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故事素材和堅實的敘事基礎。在塑造和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時,我們要秉持實事求是原則,緊密結合國情實際,用準確數據和生動事實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形象,這是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基礎。要深入挖掘并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通過講述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實踐案例,向世界呈現一個充滿活力、開放包容的中國,這是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重點。要強調中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積極貢獻和堅定立場,特別是中國歷來所主張并踐行的真正的多邊主義立場和鮮活實踐,從而全面展現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風范,這是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落腳點。總之,需要構建關于中國故事的實踐體系,利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消除國際誤解和偏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更加生動、立體、全面的方式呈現中國形象,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12]
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國際傳播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3]應從頂層設計維度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從具體實踐維度構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傳播矩陣。
首先,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14]一方面,圍繞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一目標,加強國家形象頂層設計,制定遠中近期的戰略傳播目標,并確保這些目標之間能夠相互協同、整合發力、系統推進。其中,遠期目標側重于通過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近中期目標應基于中國形象塑造與傳播的國際輿情、受眾體驗研判,研究相關的議題設置、話語方式和輿論引導等問題。另一方面,強化“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戰略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傳播目標、受眾群體、傳播方式、效果評估、反饋機制、過程控制等傳播環節的閉環管理能力;[15]更新傳播理念,培育傳播領域新業態,以適應社交化、分眾化、碎片化的傳播格局。
其次,構建一個全面、立體、生動的傳播矩陣。一是建立官方國際媒體傳播矩陣。官方媒體作為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主力軍,應緊跟新媒體發展趨勢,建設包括App、多語種大屏端、海外社交賬號等在內的多元傳播矩陣,以海外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發展成果,打破西方媒體的偏見與遮蔽,爭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二是創新民間自媒體的對外交流渠道。自媒體創作者是塑造和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擁有廣泛海外受眾的自媒體賬號,應主動承擔使命,利用社交媒體及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優美的自然風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以及中國在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成就,讓海外民眾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刻認識中國為世界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助推“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實現二級甚至多級傳播。
最后,積極深化中外民間交流,不斷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中國形象傳播。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利用國際會議、經貿往來、互訪游學等多樣化的交流方式,深化海內外之間的真誠交流,持續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讓“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入觸及海外受眾的內心。此外,我們還應積極引導企業商會、智庫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到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中來,借助社會力量向世界人民講好中國故事。
注釋
[1]《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
[2][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3]謝清果、韋俊全:《理論、歷史與傳播:國家形象傳播視域下“中國之治”的三重邏輯》,《社會科學戰線》,2024年第2期。
[4]鄒宏如:《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人民論壇》,2024年第2期。
[5]楊玉成:《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要回答的重大執政課題》,《人民論壇》,2020年第24期。
[6]趙新利:《“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歷史溯源、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7]唐維紅:《讓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走入人心——共情傳播視角下的人民網國際傳播實踐》,《國際傳播》,2023年第2期。
[8]張婷:《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民族報》,2023年4月11日,第5版。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10]趙新利:《“敬”論視野下可敬中國形象的塑造》,《青年記者》,2022年第17期。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2頁。
[12]劉松巖、范紅:《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博物館國際傳播的價值與策略》,《出版廣角》,2022年第1期。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6頁。
[15]鐘新、蔣賢成、崔燦:《構建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媒體傳播策略——CGTN云南野生象群遷移熱點事件報道分析》,《電視研究》,2021第9期。
【作者簡介】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趙紅艷 遼寧大學哲學院 何林
The Path to Build a Credible, Lovely and Respectable China's Image
Zhao Hongyan He Lin
Abstract: "Credible, lovely and respectable China's image" as a new era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shap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fundamental guideline, has deep historical origin,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not on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national image shaping,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a's image.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shaping of "credible, lovely and respectable China's image", the key is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 guidance, build the imag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 and constru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image.
Keywords: China's imag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discourse system, image sha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