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廈門筼筜湖,兩岸綠樹成蔭,秀麗逶迤的湖面上白鷺點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廈門人都稱這座湖是自家的“城市新客廳”。
海灣型城市的生態保護,一直是一項世界性課題。海灣型城市雖然海域資源豐富,但海域面積小,且海洋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因此,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成為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新時代課題。
廈門位于福建省東南部、九龍江入海口,由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和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座典型的海灣型城市。習近平總書記盛贊廈門是“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和“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位于廈門西海域的筼筜湖更是成為這座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代言人”。廈門筼筜湖的綠色“蝶變”為推動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理念轉變: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天的筼筜湖邊,時常能看到導流堤旁種植著連片的紅樹林,白鷺時而站立枝頭,時而嬉戲覓食,時而盤旋飛舞,悠閑自得,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20世紀80年代的筼筜湖卻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魚蝦絕跡”,“遠見山色美,近聞湖水臭”。在當時全國大生產的熱潮中,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吸引大批企業、工廠入駐,工業生產如火如荼。工業肆意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破壞更加嚴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筼筜湖污染。當時民間流傳著“垂簾聽戲”的諷刺性漫畫,反映的是夏季筼筜湖邊蚊蠅成災,市民只好坐在蚊帳里看電視的典型寫照。
“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廈門何時才能美麗?”成為當時人民群眾的廣泛呼聲。
1988年3月,習近平同志牽頭開展筼筜湖綜合治理,以充滿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建立綜合治理機制,開啟了持續30余年的筼筜湖綜合治理,也由此拉開了廈門“海域、流域、全域”生態保護修復、陸海統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的大幕。
筼筜湖綜合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湖區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邁上新臺階”。2020年筼筜湖五期綜合治理全面展開,以改善水動力、提升水生態系統和城市活力為目標。實施37平方公里流域范圍內的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工作,完善了配套污水管網建設。不斷加強污水調度能力建設,建成南湖公園西園調蓄池、筼筜污水廠調節池等調蓄池項目,持續開展清淤約100萬m?。建設筼筜湖第二排澇泵站及西堤閘工程,筼筜湖排洪能力由40m?/s提高至90m?/s,達50年一遇標準。同時建成潮汐廣場,獲AMP美國建筑師大獎,且在白鷺洲東公園新建“筼筜故事館”,與“筼筜書院”形成景點群落,不斷擴大筼筜湖湖區的文化服務能力。目前,筼筜湖湖區種植紅樹林植物7個品種,累計種植面積約2.6萬平方米,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湖區累計發現游泳生物63種,浮游植物123種,浮游動物73種,底棲生物14種。
“廈門水域越來越清,鳥語花香,曾經消失的鳥類逐漸回歸了,環境變化也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廈門市民黃曉紅這樣說。
曾經,“是不是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成為海灣型城市發展的時代之問。如今,廈門的筼筜湖綜合治理成果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必須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海域是海灣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堅持陸海統籌,持續開展海岸帶綜合治理。堅持“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公眾參與”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推動海灣型城市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理念“扎根落地”并“生根發芽”。
制度護航: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海洋生態
在筼筜湖治理之初,廈門市就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明確了“市長親自抓治湖”。成立以市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筼筜湖片區大提升專項工作組,統籌開展湖區治理提升工作,習近平同志親自擔任組長。1988年9月,廈門市人大通過《關于加速筼筜湖綜合整治工作的決議》;1989年11月,廈門市政府頒布《筼筜湖管理辦法》;1992年9月,廈門市政府頒布新的《廈門市筼筜湖管理辦法》。
在筼筜湖綜合治理工作上,每推進一步,都有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始終以嚴密的法治推進“依法治湖”。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實現了從點到面、從水里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最終又推進并實現了環境友好、生態和諧、宜居宜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以及協同創新的嬗變。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洪華生看來,正是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確保了筼筜湖治理工作持之以恒。
新時代以來,借鑒筼筜湖綜合治理工作經驗,制度和法治已經成為廈門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2019年筼筜湖管理中心更名為筼筜湖保護中心,2020年廈門市人大通過《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2023年廈門市政府批復《廈門市筼筜湖湖區專項保護規劃》。廈門還出臺了《關于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廈門市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促進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制度,有力促進了廈門這座海灣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和健全制度體系,為廈門這座海灣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海灣型城市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毫不放松地建立各項規范性制度,構建起從源頭管控到末端監管的全系統、全過程“剛性約束”,始終以嚴密的法治方式推進“依法治海”。
綠色轉型: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
海洋生態“高顏值”如何帶來經濟發展“高素質”?筼筜湖綜合治理進程中高度重視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新時代以來,筼筜湖已經從湖區擴展到片區。如今的筼筜湖片區持續“騰籠換鳥”,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企業,已成為廈門標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游、居住中心,生態產品價值不斷凸顯。
筼筜湖周邊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優質企業總部落戶、高端現代服務業聚集創造了有利條件,吸引了濱北超級總部基地落地建設,打造出一批“稅收十億元樓”,還充分激活了海灣公園休閑娛樂“夜經濟”,開發出“筼筜雅游”旅游項目,引來大批游客。同時,筼筜湖片區積極推動生態文化共享發展,融合閩臺文化、華僑文化和海洋文化,建成筼筜書院,并與周邊白鷺女神、鴿子廣場、南湖公園、海灣公園等文化與休閑場所整體融合,打造出白鷺洲地標式景觀。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筼筜書院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近年來,廈門市堅持“以節促產”“以賽促產”,引來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形成“文化+旅游”“賽事+旅游”融合新樣板,實現生態資源與文旅資源有機結合,推動“生態+”產業綠色轉型。筼筜街道的財政收入從1994年880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9.56億元,同比增長近450倍。
“筼筜湖的有效治理,不僅構建出‘城在海中、海在城上’的獨特城市格局,還顯著提升了廈門市主城區的居住和營商環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筼筜湖綜合治理的成功實踐證明,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也是發展海洋生產力,碧海銀灘同樣也是金山銀山。未來,海灣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持續深入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海洋型新興產業,發展海洋型高新技術產業,打造海洋型高端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進生態和產業高度互動、融合發展,穩定實現“人海和諧”,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探索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科學發展新路徑,促進“碧海銀灘”轉化成“金山銀山”。
擴大“海上朋友圈”: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廈門在筼筜湖綜合治理經驗指導下開展海灣綜合治理工程和紅樹林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促進廈門這座海灣型城市顏值“更靚”,并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發展藍色伙伴關系,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修復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筼筜湖綜合治理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評價為“東亞海域海洋污染預防和管理示范項目”,進行全球推廣示范。
廈門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契機,逐漸建起一個海上“朋友圈”,向世界介紹中國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和經驗。廈門先后獲得“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東亞海岸帶綜合管理杰出成就獎”“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成就獎”等榮譽。
2008年,廈門國際海洋周與斯德哥爾摩水周簽署協議,正式締結為姐妹周。一個關注海水,一個關注淡水,兩大活動遙相呼應,成為全球推進水領域合作與交流的兩個最重要的平臺。截至2023年,已成功舉辦18屆,累計吸引130多個國家和5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等海洋各界代表參加。
2023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第三次參加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時表示:“廈門國際海洋周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多么具有影響的組織(平臺),它在一系列討論海洋行動的國際會議中,真正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他感嘆廈門在海洋治理方面的成就,期待廈門為全球海洋環境治理提供“廈門樣本”,盛贊廈門國際海洋周在加強全球海洋保護、深化藍色伙伴關系等領域的重要意義。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余興光指出,廈門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廈門實踐”中有諸多成功經驗和創新性做法值得向全球推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加快建設海灣型都市,要積極將海洋治理的中國智慧、中國成果與國際共享,不斷擴大“海上朋友圈”,更要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進程。廈門借鑒運用好筼筜湖綜合治理經驗,不斷擴展到海域、流域、全域,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的實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廈門的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了海灣型城市的現代化離不開對外開放,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既要大力推動內部的各項改革,也要配合國家“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探索更多合作機會,為海灣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探索更多新的有效方法,為解決全球海洋生態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
〔作者單位:廈門市委黨校、廈門市同安區委黨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