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部分青年容易陷入焦慮情緒中,主要表現在發展型焦慮、情感型焦慮及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三個方面。青年在經濟轉型階段的感知性落差、在智媒時代的認知困境、在尋求成功與遭到挫折之間無所適從是主要的觸發因素。緩解青年焦慮,關鍵在于通過自主成長提升內在穩定性,獲得紓解焦慮的內在力量,這就需要青年拓寬關注視野,提升思考深度;增進自我認同,減少精神內耗;提升實踐能力,以確定的行動應對不確定性。
【關鍵詞】青年群體 焦慮 青年成長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在青年亞文化中,“內卷”“擺爛”“孤獨”“拖延”“失真”“鼠鼠文學”等詞匯頻頻出現,截至2024年3月,微博“青年焦慮”相關話題索引熱度合計高達1.6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18—34歲的國民焦慮量表均值與抑郁量表均值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階段。如何正確看待部分青年的焦慮情緒、歸納分析其現實表征,厘清焦慮背后駁雜的觸發因素,探求緩解青年焦慮的可行方法,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部分青年焦慮的現實表征
一是發展型焦慮。當代青年成長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被寄予成為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厚望。然而,美好的社會期待和發展目標在激烈且多重的現實社會競爭中給青年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壓力,青年群體在追求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容易迷失于世俗對“成功”的定義,在群體間出現低效化的“內卷”現象,由此產生逃避和內耗兩種負面情緒。對于前者而言,當個體發現通過學習、工作上的努力無法實現能力和發展的向上延展時,會產生無力感,這種狀態導致一些青年選擇“躺平”,甚至“擺爛”。對于后者而言,個體內核失穩,易沉溺于外界給予的假性反饋中,過于重視他人評價,出現他信力覆蓋自信力的認同危機,導致一些青年被捆綁在外界“按部就班”的時間法則里。無論是逃避還是內耗,當勞動力的投入大幅高于產出時,一些青年不得不在外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進行密集的內部競爭,在競爭中消耗個體的自我價值,這樣不僅不能為社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進步與發展,反而會渲染群體中的焦慮情緒。究其根本,發展型焦慮源自青年人對未來發展道路的不確定,這種模糊感不僅降低了部分青年對人生無限可能的向往,也消解了他們直面挑戰的勇氣。
二是情感型焦慮。青年在“人際世界”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在與他人產生情感聯系的同時,也面臨價值觀層面的摩擦與碰撞。當代青年的情感焦慮更偏重于“漣漪效應”內層,即親子關系、朋輩關系和兩性親密關系層面。首先,異質化的價值判斷導致親情焦慮。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官方統計信息顯示,“90后”和“00后”的獨生子女率分別為32%和60%,他們受到全部家庭成員的呵護,其父母不免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他們身上。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青年所持有的“自由意志”與長輩所堅持的“成家立業”傳統價值觀呈現出不同,親子雙方對幸福生活的定義產生差異,于是滋生了無法相互理解、相互說服和相互滿足的焦慮情緒。其次,難以預測的價值選擇誘發友情焦慮。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不同的人生走向給友誼帶來考驗,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張力下,青年之間的友誼由長久性陪伴轉化為階段性分享,面對經營一段友誼的沉沒成本,一些青年人更傾向于選擇隨緣而生的情誼,以避免分離性焦慮。另一方面,人在潛意識中會和與自己處在相同境遇的他人進行比較,當這種比較發生在友情關系中時,所帶來的情緒起伏會高于其他競爭關系,誘發朋輩焦慮。最后,不穩定的價值內核引發愛情焦慮。青年對兩性間親密關系的認知是懵懂而好奇的,在解鎖“伴侶”這個角色的道路上,甜蜜幸福的感情體驗往往伴隨患得患失的情緒波動,愛情的不穩定性極易誘發青年的焦慮情緒。
三是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青年的注意力不僅局限于自身,也關注社會問題。在就業、住房保障、文化發展、公共假期、國家安全、科技創新等眾多領域,都有青年參與討論、貢獻智慧和力量。然而,隨著青年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力增強,他們面臨的選擇增多,體會到的不確定性就會更多。在心理學視域下,一個人的選擇增加,他對于未知的恐懼也會增加,當開始思考能否承受某一選擇帶來的后果時,焦慮情緒就演變成了自由選擇的代價。更加殘酷的是,身處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之中,一些青年的選擇在短期內顯得蒼白無力,于是他們開始恐懼自主選擇,而傾向于參考別人的意見。與特立獨行的風險相比,很多青年人更愿意規避價值沖突的可能性。因此,“不知道如何選擇”的疑惑感和“判定選擇也是徒勞”的無奈感相互交織,使得部分青年漸漸失去在周圍世界中自主選擇的欲望,從而產生焦慮與無措的情緒。
部分青年焦慮的觸發因素
青年在經濟轉型階段的感知性落差。國內外經濟環境發展變化在給青年的成長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就國際社會而言,對照經濟學領域經典的康波周期和庫茨涅茨周期,世界經濟目前處于低水平增長階段。就國內環境而言,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走在全球價值鏈轉型升級的前沿,越來越注重對創新型、科技型人才的培養,對青年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形勢和產業結構升級提出的人才需求,校園時期的夢想和初入社會的現實形成對比,一些青年產生了心理落差,其精神負荷也不斷增壓。
青年在智媒時代的認知困境。青年是互聯網的主力軍,也是熱點事件輿論聲量的關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同的傳媒場域相繼出現,虛擬現實、元宇宙、大數據等進一步強化了媒介的實踐性、交互性及體驗性,青年在網絡空間中得以更充分地認識宏大的世界。然而,互聯網在賦予大眾傳媒鮮活生命力的同時,也削弱了媒介空間的秩序性,使之充斥著雜糅交錯的價值觀念,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一些青年網民的認知。加之,智媒時代的大數據算法通過對青年的網絡畫像分析,推送同質化內容以獲取流量效益,從而形成“信息繭房”。青年受眾一旦陷入錯誤的價值觀漩渦,則很難突破固化思維,當網絡中出現與個體偏好相悖的聲音時,不被認同的焦慮和難以破圈的慣性會牽引出一些青年的憤怒情緒,極易引發網絡空間輿論戰。若長時間受到“回音室效應”的影響,青年容易出現認知偏激化、失序化等問題。
在尋求成功與遭到挫折之間無所適從。傳統教育模式時常將“完美主義”作為價值的象征,使之與“成功”建立正相關聯系。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一些青年在構建意義世界時,會為很多事情預設一個完美的目標,一方面在大方向上對自己和他人期待過高,另一方面又極易糾結于小細節的成敗,久而久之,容易出現心理彈性降低的情況。心理學實驗發現,完美主義者常常將時間浪費在“滿分”上,奉行“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原則,在事情籌備階段過于擔憂結果,給“開始”賦值了較多的先決條件,比如掌握了所有技能、擁有成熟的時機等,這無形之中會放大任務難度,導致一些青年因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而出現整體拖延行為。“完美主義”不僅會在行動上瓦解青年的沖勁,也會在精神層面限制青年的格局。低容錯率的心態使一些青年一味追求過程順利,導致試錯的心理成本增加,容易陷入緊張情緒之中。一旦事情的走向開始偏離預期,則自信心受到打擊,焦慮情緒也隨之產生。
青年焦慮的緩解理路
拓寬關注視野,提升思考深度。青年人的視野和格局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發展空間,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青年焦慮的延續往往是由于其困于已有的思維認知中,僅關注自身困境。只有拓寬關注視野,提升思考深度,用更全面的視角思考其置身的世界,才能在陷入焦慮情緒時找到自救的良方。面對互聯網算法帶來的“信息繭房”,要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和辨別真假能力,突破信息壁壘,讓技術更好地為自己服務。同時,青年要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下,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個體自我價值的真實性蘊于社會價值之中。青年群體要樹立高遠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國家發展中獲取個人進步的底氣,拓展個人發展的空間,延展個體生命的厚度。
增進自我認同,減少精神內耗。自我認同包括自我理解和自我實現。一些青年在身陷挫折時易產生畏難情緒和依賴心理,當面對否定與不理解時往往會因他者評價而懷疑自己。然而,每個成熟的個體都應擁有獨立選擇的能力和對自我選擇的認同,價值觀層面的自洽是減少內耗的關鍵所在。盡管青年人需要親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伴侶的陪伴,但在此之前,青年首先需要成為自己,因為情緒價值的交互性決定了人只有先對自己負責,才能給予他人前行的力量。堅定的自我認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青年無需因繁雜的聲音而動搖,相反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高配得感,端正自己的目標、認可自己的行為,生成戰勝焦慮情緒的內生力量。
提升實踐能力,以確定的行動緩解情緒焦慮。中國高校聯盟傳媒面向全國199所學校的大學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癥”。拖延行為是個體行動力不足的表現,主要有兩個誘因:一是個體設立的目標難度與自身能力不符,無法將其細化成可操作的具體步驟;二是個體缺乏專注力,易受其它因素干擾。總之,當事情進度與初始計劃產生偏差時,部分青年會因自責、急切等心理而產生焦慮情緒。因此,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首先,青年要清醒辨別虛擬世界和真實生活。青年要清楚地認識到網絡信息技術的來源和旨歸都是現實生活,應掌握基礎媒介常識,洞察失真信息,既不迷失于龐雜的信息洪流之中,也不自困于“信息繭房”,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目標。其次,青年要懂得進行目標拆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有分析問題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動的勇氣。”若能夠將宏大敘事一步步具化為可實施的路徑,在行動的過程中設立清晰的優先級次序,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則能減少面對未知的恐懼。最后,青年要學會自我獎勵。獎勵的存在能夠帶給目標附加意義,也能使青年更加享受奮斗的過程,將情緒轉化為正向反饋以減輕壓力,緩解焦慮情緒。
(作者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名琛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湖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引領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文本庫)》,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③劉俞希、畢若旭、程思:《超97%大學生被拖延癥困擾》,《中國青年報》,2019年4月22日。
④傅小蘭、張侃等:《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