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和普及,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智能到治理、智能到質量和智能到秩序三個層次展開。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未來教育新生態,其主要特征是:學生、教師和校長的個人人工智能智能體的應用,定制式課堂和沉浸式課堂的出現,過程性評價和素養評價的普及,以及豐富的人工智能生成資源可供應用和選擇。打造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應關注教育信創、全域數字孿生、全程人工智能賦能、強化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以及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等關鍵要素。
【關鍵詞】人工智能 教育新生態 人工智能智能體 教育信創 數字素養與技能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7.004
【作者簡介】熊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義教信息科技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研究方向為大規模應用工程化、數據活化、教育數字化轉型等。主要論文有《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的路徑探索》《“人工智能+”行動賦能教育新生態的關鍵要素》《構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生態》等。
自2017年以來,中國、歐盟、美國相繼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起初各國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科學技術和相關產業的發展。2022年年底,基于大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訓練的對話式人工智能和隨之而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跨越式發展、應用和普及,使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成為全球共識。未來教育發展中,人工智能將催生全球范圍內的教育新生態,并助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在此背景下,立足我國教育發展實際、做好前瞻布局打造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1]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生態形成的過程中,關鍵要素包括:加強教學信創、建構全域數字孿生、推動全程人工智能賦能、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重視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等。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分析
我國人工智能的布局和發展。2017年,我國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提出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部署了科學技術攻關和應用工作,近年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取得顯著進步。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和產業體系中,中國構建了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操作系統、工具鏈、深度學習平臺和應用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和產業創新生態。目前,我國已初步建設完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這些集群以應用需求為牽引,推動了深度科技創新。我國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23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并形成人工智能優勢聚集區,北京市、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蘇省等地區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上具有顯著的競爭力。[2]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領域,我國憑借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和豐富的數據資源,在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領域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巨大優勢和潛力。[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也說明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將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及相關應用更加快速、更高水平的發展。
人工智能新進展及其與教育的融合趨勢。自2022年底Open AI推出ChatGPT以來,全球人工智能呈現高速發展和快速融入各行各業的態勢。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進步,也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起點,一方面,這激勵著人們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近年來,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各項指標,如參數、模型數、算力、人力資金投入等,都呈指數增長趨勢;另一方面,也為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業創造了現實可能性,有效賦能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并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醫療、教育、生產、金融、娛樂、交通等領域可提供更高效率和更具個性化的服務。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產生了深度影響,人工智能是模擬人腦活動的科學和技術,大語言模型首先提供的是與人的問答式交互,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極大的教育場景應用空間。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仍處于起始階段。探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從智能到治理、智能到質量和智能到秩序三個層次展開。[4]
一是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治理,有利于將傳統的教育治理模式提升到與時俱進的科學教育治理模式。一方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能夠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變化,提升教育發展水平,保證教育目標的達成,使教育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能有效賦能教育有序規范運行和教育創新,以促進教育公平、更好地消弭教育鴻溝。例如,教育部推出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讓中西部地區的學生可以享有同等優質的教育服務。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這一輪“人工智能+”行動進程中,在政策保障、資源供給、組織協調中向信息科技、數字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創新等領域持續傾斜,推動形成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的新局面。
二是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要保證全民普及教育和教育公平,確保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能接受教育,以及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都能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及時客觀地發現差距和失衡之處,并及時予以彌補和改善。教育高質量發展要保證全民終身學習的條件和環境,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可提供針對不同人群,超越時空的學習條件和環境,不斷上線充實社會學堂的資源,以多種形式幫助社會學習者更新所學知識,提升技術技能。總體而言,人工智能能夠有效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三是人工智能維護健康的教育秩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帶來了機遇也面臨挑戰。如何建立和維護數字化、智能化教育環境的良好秩序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不論是學習人工智能的知識、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還是“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的建立,首先都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在數字化、智能化生態環境中所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青少年一代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深刻認識到,人工智能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利器,不是擴大教育條件差距的工具;是素養評價、過程性評價的利器,不是刷題的工具;是提升學習獲得感和學習效率的利器,不是投機取巧的工具;是探索創新的利器,不是使人過度依賴和“躺平”的工具;是師生交互的利器,不是保守獨行的工具;是跨學科學習的利器,不是閉門造車的工具。而學校和教師要始終做好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生態、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維護教育秩序的引導者和責任人。
未來教育新生態的主要特征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對教育系統來說,人工智能是把‘金鑰匙’,它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這里有機遇,也有挑戰。”[5]比爾·蓋茨認為,人工智能將完全改變人類使用計算機的方式,他判斷“人工智能智能體(AI Agent)”是將來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還預測人工智能智能體將在個人人工智能服務、生命健康、教育、生產制造、娛樂購物等領域發揮關鍵性的作用。[6]人工智能智能體能夠成為每個個體的智能助理,用戶不再需要使用不同的應用程序甚至不同的平臺去完成不同的任務,而只需用日常的語言與自己的智能助理溝通,就能了解一切想要了解的信息,并指示智能助理完成特定的任務。智能體能夠根據任務目標,自主感知客觀環境并找到最佳問題解決途徑,自主調用適切的工具和資源,完成給定的目標。不同用戶的智能體也可以自主交互、溝通信息、協同完成一些更大的任務,這將成為人工智能智能體參與塑造的新生態。而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從各個層面發力,不斷融合、不斷迭代、不斷優化,從而生成人工智能發揮基礎作用的未來教育新生態,它將具備如下幾個重要的特征和關鍵要素。
學生、教師和校長的“人工智能智能體”。智能體的物理形式還在發展進程中,可能的形式是與智能手機融為一體,或者獨立存在。其內涵符合人工智能智能體的特征,學生的智能體能夠輔助其所有的學習活動,主要的功能有:一是內置相對完備的知識,還可以隨時在線滿足學生即時了解內容的需求;二是對各科課程內容了然于胸,還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不斷評估;三是精準把握學生的課程計劃時間安排,且能輔助學生養成自我規劃的良好習慣。教師的智能體能夠輔助教師的所有教學活動,包括課程目標設定、教學方案編制、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情景案例選擇,以及學生學習效果評估、學生素養評價、學生自我學習評價等。校長的智能體輔助校長的教學管理工作,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準確掌握各學科、各年級、各班級的教學情況,輔助校長高效規劃跨學科教學模式、社會實踐模式以及學校未來的發展模式。
學生的智能體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式學習,教師的智能體能夠有效助力教師開展個性化教育,校長的智能體能夠幫助校長了解全校的教學情況并輔助完成校園科學治理。總體而言,人工智能智能體可以釋放學生、教師和校長很多時間和精力,以便他們利用這些時間和精力開展更多的跨學科研究活動、進行自主探索和創新并參加更加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定制式課堂和沉浸式課堂。傳統一對多的課堂主要是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所有學生使用同樣的課本、完成同樣的作業并接受同一套固定評價標準的評價。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在人工智能融入后得以提升,實現課程內容、課堂模式的轉變和更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大大降低了開展個性化教育的難度,可以實現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風格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優化教和學的過程,而這也成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定制式課堂將借助教師和學生的個人人工智能智能體,依據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能力、興趣和風格,提供與他們個人情況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助力開展差異化教學。定制式課堂能夠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焦慮、提升學生學習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習效果的目標。傳統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成對學生的引導、答疑、糾偏、拓展和激勵。定制式課堂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具備如下特征:翻轉課堂與集中講解相結合、項目式學習和小組活動相結合、合作式學習和一對一指導相結合以及主題研究和混合式學習相結合。定制式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定制式課堂的實施需要教師掌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同時也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和支持,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良好教育體驗。
沉浸式課堂的核心是將課堂營造為一個高度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參與度的環境,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體驗、深度參與的刺激感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其愉悅感,使學生在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順利達成學習目標。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沉浸式課堂易于創設對學生而言有臨場感受、逼近真實情境或環境的學習場景。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在真實的環境中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人在環境中的增強學習體驗。沉浸式課堂可以設定故事情景、融入人文元素、預設學習任務、利用角色扮演創設學生深度融入場景的路徑、引導學生的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完成任務后的反思、交流,并激勵學生融會貫通和觸類旁通。沉浸式課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以及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過程性評價和素養評價。傳統的學業評價主要是知識點導向型的評價,重視結業考試成績,即使參考平時成績也主要是參考平時作業的成績,簡單來說就是以解題正確率的高低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這種評價方式通常側重于量化的、標準化的評估方法,尤其是題庫的建立和標準化測試,催生了“刷題就能得高分”的考試文化。如此能夠得到的評價結果僅僅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已,與對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客觀評價要求相距甚遠。未來教育新生態的構建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實施過程性評價和素養評價是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治理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
過程性評價側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僅是最終結果,是一種持續的、全程的、多元化的評估方法。過程性評價覆蓋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除作業和考試成績外,學生在課堂和學習過程中的微表情、在團隊交流和社交活動中的表現、在跨學科學習和社會實踐中的表現等都是觀察評價來源。總體來看,過程性評價主要從價值觀、品格、學習態度、學習參與度、學業達成、表達交流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技能、反思能力和創造力等多個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效果。過程性評價的優點主要有,一是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從而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二是能夠更加準確地診斷學生的學習難點,以便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幫助;三是能夠更加及時地反饋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況,以利于應用更具針對性、更加個性化的評價方法,推動個性化教育的開展。過程性評價的手段豐富多樣,學生的人工智能智能體伴隨著他們的學習活動,教師的人工智能智能體觀察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日志、學習心得、自我評價,同學間的相互評價,教師的觀察日記等都是人工智能賦能過程性評價的途徑。
素養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的一大難題,傳統的素養評價主要采用主觀的評價方法,常用的手段是觀察、問卷、面試。人工智能賦能的過程性評價為素養評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傳統的側重于考察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方式不同,素養評價集中考察學生的價值觀、品格和能力。以數字素養和技能為例,主要是要評價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維度的表現和進步。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素養表現有明確的要求,在人工智能賦能的過程性評價中加入素養表現相關內容就能實現素養評價。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更多的真實項目、真實任務、交流討論、團隊合作等內容,過程性評價和素養評價就能得以開展,進而能夠獲得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客觀、個性化的評價結論。對學生進行素養評價的過程也是對教師進行素養評價的過程,要求教師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專業能力,需精心設計和實施考評辦法,并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科技賦能作用。
泛在的、過載的候用資源及其選擇。生成式人工智能因自身強大的理解、綜合和生成能力,成為未來教育新生態中資源生產的主力軍,2025年前,將有90%的在線內容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產。[7]在線內容呈指數式增長,一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可用資源,另一方面也使教師和學生面臨棘手的如何科學選擇學習資源的問題。教師學生的人工智能智能體可以輔助完成初步的篩選工作,但最終還是需要教師和學生自己作出選擇,同時,教師和家長也有義務及時給出建議和指導,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
交流障礙歸零。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完成即時、準確的多種語言互譯,語言在人工智能教育生態中不再是阻礙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學生學習多樣化知識、技能的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也將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得到有效化解,學校再也沒有理由將一些適齡兒童拒之門外,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因此得以進一步提升。
中國數字教育實踐與教育新生態的關鍵要素
中國引領全球數字教育發展的實踐。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育領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聯合國和世界各國以及眾多國際組織都在積極行動,把數字教育作為應對危機挑戰、開啟光明未來的重要途徑和舉措。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教育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方向。
2023年2月,教育部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了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數字教育大會旨在探討數字教育的實踐與創新,以及如何通過教育數字化促進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首屆大會的主題是“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圍繞數字化轉型、數字學習資源開發與應用、師生數字素養提升、教育數字治理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聚集了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共同分享了關于數字教育變革的最新政策和有效經驗,并得到了與會各方的積極響應和一致好評。
2024年1月,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以“數字教育:應用、共享、創新”為主題,旨在展示中國在數字教育領域的最新成果,并搭建一個國際交流合作的平臺,以推動全球教育的共同發展。在這次大會上,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成立,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國際版正式上線,國際數字教育案例匯編、全球數字教育發展指數,以及《中國智慧教育發展報告2023》等重要成果也得以正式發布。此外,《數字教育前沿》期刊在此次會議期間宣布創刊,《數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議》也在大會閉幕式上正式發布。第二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的舉辦,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全球數字教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和巨大影響力,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于數字教育創新和應用的共同關注和期待。[8]
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是中國創導的,其中融匯了中國的教育愿景和教育作為,也充分彰顯了中國是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推動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探索者和引領者。教育強國建設是一條創新的道路,中國要在全球數字教育發展中做好引領者,就必須打造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
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的關鍵要素。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建設,主要有教育信創基礎、全域數字孿生、全程人工智能賦能、強化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以及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五個核心要素。[9]
第一,教育信創。教育信創涵蓋教育領域基礎設施、平臺、終端和服務的建設和維護。具體而言,主要包括體驗中心、實驗室、展示空間、智慧教室,相關網絡、硬件、平臺、系統和應用,以及教育數字孿生、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各種教育應用服務等全領域。教育領域的信創旨在實現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自主可控,在保障國家信息安全和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奠定未來教育新生態的堅實基礎。教育信創是智能時代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根基所在。教育信創的關鍵是做好前瞻布局,解決核心技術、關鍵環節的“卡脖子”問題。
教育信創不應是“簡單替代”,而應秉持“升級”和創新的理念,且要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教育信創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科技進步成果,緊緊圍繞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目標、推出完整的中國教育信創解決方案。在具體實踐中,教育信創不僅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工智能+”行動的重要內容,應成為我國打造一批國際一流企業和產業集群的一部分。[10]
第二,全域數字孿生。我們既生活在一個物理的世界,也生活在一個數字的世界。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相互對應關系讓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物理世界、發現更多的運行規律、找到更優的發展路徑,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單位、師生、教學場景、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都應該有孿生的數據,通過收集多元化的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活化處理,就能夠形成全域的數字孿生。全域數字孿生是對教育規律性認識的數據基礎,也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全過程的基礎。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一是能夠得到對教學和學生學習進步狀況的觀察結果;二是可以客觀度量教學質量并對是否順利達成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判斷;三是能夠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推進教育創新和教育模式的迭代優化。數字孿生還可以創建教育環境的虛擬場景,推動物理校園與網絡虛擬空間的相互映射和協同交互,實現虛實交互、數據驅動、動態可視、開放參與,為教學和學習提供新的可能性。
第三,全程人工智能賦能。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未來,要“把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全環節,來研究它的有效性、適應性,讓青年一代更加主動地學,讓教師更加創造性地教”。[11]人工智能賦能是未來教育新生態的主要特征,將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實現以智助學、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評和以智助研,能夠全方位全過程賦能教育。這一發展模式能夠把師生從過去傳統的以知識傳遞為導向的教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更加關注實踐實驗、跨學科學習、求知探索和解決身邊的真實問題,使校長將更多時間投入到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真實場景創設和教學決策中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將推動學習方式的革新,催生定制式學習和沉浸式學習,還將推動評價方式創新,使個性化評價、過程性評價和伴隨式評價變得更加可行,并能實現教學過程的及時迭代和優化。
第四,強化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是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撐的關系。近年來,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升和改進這一領域的教育質量。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旨在通過3至5年的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科學教育質量明顯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明顯提升”。[12]中小學科學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重視科學教育是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的有效改革措施。為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必須推動教育模式從應試教育導向轉為素質教育導向,從以知識傳遞為主的教育升級為以素養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模式,進而從根本上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加強科學教育和素質教育既是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又是未來教育新生態的核心要素,將成為中國未來教育的主旋律。在未來教育新生態中,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跨學科學習,更加關注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
第五,提升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相繼印發了《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等相關文件,要求全體干部、全體公民自覺提升自身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在數字社會變革中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數字素養和技能包括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數字素養和技能是人與數據、機器、人工智能、人工科學“打交道”時必不可少的素養與技能。
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強調教師在科學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并強調教師要利用數字技術資源促進自身及共同體專業發展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對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重新定義了教師的角色,教師不追求持續的學習與進步就會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大潮中落伍。一方面,教師要秉持教育初心,堅持立德樹人,努力培養一代又一代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教育新生態,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做好學生的模范和表率。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未來教育新生態中教師的立身之本。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應具備雙核要素,即熟練掌握其本學科的核心知識和要素以及數字素養與技能的要素,為此各科教師應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升自我,才能在教育新生態中不斷進步。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是未來教育新生態中教學的核心目標,推動教育與人工智能相互賦能,這樣才能使下一代在人工智能社會中更具從容感、幸福感、危機感和使命感,實現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結語
人工智能將全方位、深層次、全過程的影響和融入經濟社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其中,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應是第一梯隊的,人工智能普及之始就與教育深度融合,而教育創新也恰逢其時,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發展所創造的契機。未來教育新生態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響,及時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未來教育新生態的相關研究有利于促進教育創新、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讓教育新生態的建設走向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建設是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基礎,既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不變,又與時俱進打造中國特色的未來教育新生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界共同的責任。
注釋
[1]段雨晨:《以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紅旗文稿》,2024年第7期;熊璋:《“人工智能+”行動賦能教育新生態的關鍵要素》,《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4年第4期。
[2]《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2024》,2024年6月21日,https://cingai.nankai.edu.cn/2024/0621/c10232a546068/page.htm;《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2023》,2023年5月19日,https://cingai.nankai.edu.cn/2023/0519/c10232a512669/page.htm。
[3]《多項指標排名全球第二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穩居世界第一梯隊》,2024年3月2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175104283146520&wfr=spider&for=pc。
[4]熊璋、劉林:《“人工智能+行動”是教育創新的機遇》,《中國教師報》,2024年5月29日,第14版。
[5][11]《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夯實國家富強之基》,《中國教育報》,2024年3月10日,第1版。
[6]《比爾·蓋茨:AI智能體即將徹底改變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方式》,2023年11月1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239960957616669&wfr=spider&for=pc。
[7]《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2023》,2023年5月19日,https://cingai.nankai.edu.cn/2023/0519/c10232a512669/page.htm。
[8]《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熊璋:在智能世界里,老師依舊是學生的“靈魂工程師”》,2024年1月30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527606839144385&wfr=spider&for=pc。
[9]熊璋:《“人工智能+”行動賦能教育新生態的關鍵要素》,《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4年第4期。
[10]《教育部信息科技課標組組長熊璋:每個孩子都將擁有自己的AI“閨蜜”“發小”》,2024年6月6日,http://news.k618.cn/dj/202406/t20240606_19766738.html。
[12]《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2023年5月17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83615.htm。
The Trend and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ng the Future Education Ecology
Xiong Zh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levels: intelligence to governance, intelligence to quality, and intelligence to orde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give birth to a new education ecology in the futur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nt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the emergence of customized classrooms and immersive classrooms, the popularization of process evaluation and literacy evalua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rich resources produ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create a new education ec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novation, global digital twins, full-proces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w education ec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nt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novation,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責 編∕包 鈺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