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永飛(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智庫中心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歷史性成就,科技實力不斷躍升,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但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還不高,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創新生態開放程度仍有一定提升空間。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形勢,應從四個方面發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應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作用,加強重大科技問題的戰略規劃、頂層設計、系統部署,重點把握科學研究的戰略性、規律性、方向性、全局性。
應構建各類創新主體緊密協同、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創新戰略協調統一、市場機制有效發揮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
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引領性、顛覆性等特點,且科研經費投入大、攻關周期長、涉及創新主體眾多,需要集中戰略科技力量,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有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例如,對高端芯片、農作物種子、基礎原材料、工業軟件等國家急迫需求和戰略需求的重點任務,借鑒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國家戰略任務的組織方式,建立集中組織攻關的模式,構建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跨部門、跨區域、跨學科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開展“大兵團”網絡式聯合攻關,形成全國科技創新“一盤棋”;對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應側重支持前端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讓它們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承擔“出題者”“答題者”“閱卷人”的角色,要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的主體。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應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應形成基礎研究持續穩定投入機制,把加強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針對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現實,要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堅持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結合,允許科研人員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針對基礎研究自主探索領域和方向設置“自由探索區”,針對關鍵技術攻關領域和方向設置“集中攻關區”,針對戰略性新興技術、未來技術交叉融合領域和方向設置“交叉融合區”,探索“三區”聯動的科研創新組織模式,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要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度融合機制,面向產業需求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改造升級優勢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暢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精準對接。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應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融合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到不同的學科領域和專業方向,需要堅持系統觀念。
一方面,要建立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相匹配的學科體系,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圍繞科技發展新趨勢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優化高等學校學科體系,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建立學科與產業良性互動、有機協同的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創新鏈條,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要建立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相匹配的專業體系,當前我國面臨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深化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打破教學與科研邊界,讓人才培養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專業方向和應用場景,學校要在專業組織方式、專業課程設置、實訓實踐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研究范式等方面與產業密切對接,建立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體系,構建“科教融匯、產教融合”開放協同育人機制。
完善科技對外開放機制
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關鍵在于完善科技對外開放機制,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技創新,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首先,要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腦科學等領域,前瞻謀劃國際性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立開放開源的創新生態系統。
其次,要加強國際化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技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機制。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主動對接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格局,持續深化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加大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力度,擴大與發展中國家間的創新資源共享范圍,開辟國際合作新渠道,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實現創新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
最后,應加強科技安全及風險防范意識,構建安全可控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增強科研創新生態的韌性和靈活性,不斷完善科技安全制度,加快建立科技安全預警體系和風險防范機制,在開放的環境中保護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