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社會福祉集中體現為人民生活品質。生活品質的測量和評價,既要充分考慮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提供充分就業和豐富物質產品、多彩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也要考慮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為了使全體人民更加公平地享受改革成果,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深化包括發展方式、環境生態、衛生健康、教育模式、生活方式等多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關鍵詞:生活品質 改革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1]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歷史的經驗和各國的實踐看,人民福祉通常通過生活品質進行評價。《決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放在發展的重要位置,堅持生活品質的主觀評價與客觀測量相統一,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性條件。生活品質的測量和評價,既要充分考慮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提供充分就業和豐富物質產品、多彩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也要考慮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馬克思指出,只有發展生產力,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收入分配體制機制、社會保障體系、文化體制機制等領域的改革。
人民生活品質是社會福祉的綜合體現
生活品質概念含義廣泛,具有多方面的寓意。一般說來,它指的是個人和社會的總體福祉,既包括生活中的主觀感受,也包括生活中的客觀獲得,表現為收入狀況、生活環境、身體健康、心理狀態、人際關系,以及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等。闡釋生活品質既不能單純考慮經濟因素或物質財富的多寡,也不能局限于個體和全體社會成員生活感受和體驗,必須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經濟狀況和財務安全??陀^收入和就業決定了個人和家庭需求、發展、生活和休閑娛樂的物質保障。就業和收入直接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品質。當然,現實生活中,個人財務管理能力,諸如是否擁有能夠應對生活中出現的突發事件的資金儲蓄,對提升安全感、減輕生活壓力、提高生活品質不可或缺。受教育程度會改善就業預期和收入前景,也能改善人們對自身的認知。個體從工作或社會中獲得的滿意度,包括工作崗位、工作環境和工作本身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環境生態。環境生態狀況影響人們的心情、感受,乃至整體福祉。這里的環境生態包括,住宅質量、社區品質、鄰里關系以及周邊公園、休閑區等公共設施布局。各種污染、噪音、垃圾等會危害健康,降低生活品質。環境質量,尤其是空氣和水質、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既影響當代人,也會持續影響未來幾代人的生活品質。
身體狀況。個體或其家庭成員健康,包括是否患有疾病等,是生活品質的核心問題。嚴重的疾病會明顯影響個人或家庭生活品質。身體健康狀況影響著個人和家庭參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等。健康的身體除了是否患有某種疾病外,還包括個人和家庭是否擁有可及的、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服務,包括疾病預防、病患治療、病后康復等。合適的保健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適當的營養和充足的體育鍛煉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礎,營養狀況和康體活動直接影響個人的體能、情緒等。馬克思指出:“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能成為前提”[4]。
心理和情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注到心理和情緒的重要性,提出改革要求:“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5]心理健康因素包括情緒、心理、適應力等。主觀生活品質依賴于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自我評價、自我感覺,以及對自己能力保持足夠信心等因素。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方向、有目標,其生活品質就會提升。人們的這些感受來自于充實的工作、生活、愛好、人際關系、精神境界。無論個人背景、族群狀況或社會地位如何,被社會接納并融入群體生活,是個人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不可缺少的條件。幸福感作為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指標,是反應社會心理狀況的“晴雨表”。幸福感是一種主觀感受,更確切地說是人們對生活的全部投入和享受。進入21世紀以來,學術界逐漸將幸福納入更廣泛意義上的主觀感受研究和生活質量研究。
社會生活。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說:“我們中國人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講了三千年了,忽略了人和物的關系,經濟落后了,但是從全世界看人與人相處的問題卻越來越重要了。人類應當及早有所自覺,既要充分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更要明白人與人之間怎樣相處才能共同生存下去。”[6]個人與家庭成員、親朋好友以及同事之間的關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上述社會關系構成了個人的社會支持性網絡,提供了人們所需要的情感支持,提高了認同感和歸屬感。參與社區生活,包括參與志愿服務、公共事務和社交活動,通過自己的社會參與和貢獻獲得社會的認同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是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平衡好工作與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休閑活動,對保持健康的身心、減輕壓力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十分重要。
教育狀況。教育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它為個人提供知識、技能和機會,改善經濟前景和個人未來。持續學習,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都有助于個人成長,提高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參與文化、藝術和娛樂活動可以使人們得到歡樂、放松,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激發智能,獲得知識,獲得豐富和滿意的生活體驗。
總之,人們的生活品質既與生活的物質條件有關,也與對生活的主觀感受有關,但每一方面只能是構成反映生活品質高低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只有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實完整地反映生活品質。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依賴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需要個人、社區、社會、政府等多方面發力。
提高生活品質必須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2023年我國全年全國就業人員7725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9310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提高生活品質必須有足夠的收入,足夠的收入依賴于穩定的就業和完善的社會保障。一般說來,就業率、工資水平、儲蓄、經濟安全、金融服務(信貸、儲蓄安全等)、貧困率,以及金融風險防范程度等是衡量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指標。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大力發展具有高增長潛力的產業行業。眼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創新企業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確保勞動者獲得公平收入、基本需求,使其整體福祉不斷提高。必須不斷織密社會安全網,擴大各種保險覆蓋面,完善殘障人士等困難群體基本社會保障,確保那些需要幫助的個體得到社會救助、享有社會福利。完善和制定保護個人不因年齡、性別、民族或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受到歧視的法律法規,制定民族團結促進法,確保人們都能平等獲得教育、就業和醫療保健。建設和完善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公用設施,實現交通網絡可及性、可負擔性和安全性,確保人們獲得電力、清潔水和現代通信技術。開發高效、經濟、無障礙的公共交通系統,實現工作崗位、教育和醫療保健的可及性。此外,還需促進數字包容性,促進教育、就業,提高社會凝聚力。提供經濟適用房,改善現有住房生活條件,實現所有居民的“住有所居”。
提高生活品質必須擁有高質量的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農村環境整治入手,由點及面、迭代升級,20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2023年,我國全年水資源總量28370億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積603萬公頃。截至2023年底,自然保護區達到2729個。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確保居民獲得清潔的空氣、飲用水和衛生設施,保證空氣和水質指數達標,實現有效的廢物管理和污染控制。建設優質房屋、重視綠色空間,生活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社區是生活品質的基礎條件。在經濟發展中,必須注重平衡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支持可再生能源、可持續農業健康持續發展。建設城市公共綠地、綠色公共交通和環?;A設施。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建立起抵御影響氣候變化尤其是極端氣候災害的復原力。
提高生活品質必須擁有可及的較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體系。2023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已經達到982443個,其中醫院25865個,鄉鎮衛生院3689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達34264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88415個,村衛生室64604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49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2975個,衛生技術人員達到739萬人。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提高了基本公共醫療衛生的可及性。完善的醫療保健還需要建立所有人都能獲得負擔得起的高質量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如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病后康復,身體心理健康服務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預防模式和定期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投資醫療保健基礎設施,諸如醫院、診所等,實現遠程醫療,尤其是為服務資源缺乏的農村地區、邊疆地區提供優質醫療服務。針對慢性病、傳染病和心理健康帶來的挑戰制定實施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
提高生活品質必須發展教育和建立終身學習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科技和文化體育事業迅速發展。2023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62.1萬人,在學研究生達到184.8萬人,畢業生53.6萬人。2023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3312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09%,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到626億元。黨和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各類學校入學率和教育水平,支持教育機構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完善課程設置等。大力提倡終身學習,并將其作為提高生活品質的基本途徑之一。提高生活品質必須完善覆蓋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的教育體系。把學術研究型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建設擺在同等重要地位,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創業創造條件。通過成人教育、專業發展和在線課程為終身學習提供機會,使每個社會成員都有機會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大對幼兒教育投資。建設完備齊全的教育設施,確保生活在鄉村地區、邊疆地區的人們的教育機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
提高生活品質需要平衡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個人需要擁有平衡工作、休閑和個人時間的能力,正確處理好工作、休假和工作靈活性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對工作條件、職業發展機會和工作環境的適應性。政府和雇主應創造條件幫助個人平衡職業和個人生活之間的關系。出臺鼓勵靈活工作政策,例如遠程工作、靈活工作時間和建立育兒假制度等。完善和擴大公共空間,諸如公園和娛樂設施,為個人放松、鍛煉和休閑提供條件。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提供人們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會,例如咨詢、治療和危機干預,不斷滿足人們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制定基于社區和工作場所的計劃,完善壓力管理和情緒健康管理各項制度。發展社會支持網絡,幫助社會成員擁有牢固的家庭紐帶、友誼和社區網絡,提高社會凝聚力、社區參與率和獲得社會服務的機會,以及公民參與志愿服務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把志愿參與率和社區參與率作為評價人們生活品質的指標。培育積極心態,減輕過度壓力,實現自我實現和個人成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法治體系,確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預防社會暴力,降低犯罪率,創造良好的公共安全環境。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需要進行的重點改革任務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體制機制改革。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在高質量發展基礎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們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仍需要繼續努力解決好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特別關注農村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充分就業,努力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此,必須在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公平工資和支持創造就業機會等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關注年輕一代,特別是大學生、農民工、轉業退役軍人的就業,完善鄉村振興的體制機制,完善和發展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群體收入的體制機制。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和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的薪酬、津貼補貼等。進一步完善勞動法律法規,保護全體職工的合法權利,努力改善工作環境。進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改善住房條件。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步伐,改善農村地區住房條件。面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改革養老服務體制機制,完善健康老齡化和發展長期保險和護理服務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務。確保農民工的工資及時得到發放,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民獲得公共服務,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發展可持續性,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鋪平道路,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完善交通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實現資源公平分配,彌合城鄉差距。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體制機制。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建立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支持的綠色低碳發展體制,壯大綠色低碳產業,不斷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共衛生體系,促進社會共治、醫防協同、醫防融合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加強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醫療救治能力建設。合理布局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分布,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和緊密型醫聯體,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繼續深化公立醫院的公益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教學方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改革。不斷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培養體系,把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能夠激發創新的教育評價改革。與人口變化掛鉤,協調發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體制機制。適應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數字化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制。深化產學研融合,推進科學、技術、教育、人才體制的整體性、系統性改革。產學研融合,一方面,能促進院校和研究機構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經濟發展需求開展課程設計、課題設計、教學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為科學家、技術人員立足現實和思考未來拓展更廣闊的視野,開展扎實的基礎理論研究、基礎技術研究,推動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并將其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原生動力。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把社會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打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完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和發展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體系,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工作崗位,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改革公辦養老機構運營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醫養結合制度。提高針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服務質量,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減輕家庭撫養壓力,提高被扶養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和諧程度和生活品質。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遵循社會組織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而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其中誠實、承擔責任是最普遍的、最廣泛的、滲透性最強的社會規范。作為個體的人之所以必須從基本的社會價值出發進行道德選擇,是出于自身和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一個人能否得到社會和他人的認同和贊許,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而得到認同和贊許的關鍵,則在于一個人是否有美德和具有社會責任感。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注釋略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責編:李 懿/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