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新理念、新路徑、新舉措,對強化城市建設、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本文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從民生改善視角闡釋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中的城市治理創新實踐,揭示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相得益彰的背后邏輯。
關鍵詞:北京中軸線 城市治理 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明清兩代逐步形成了北京中軸線的古典文化承載區,這也是中國數百年來國家政治文化中心地,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凝聚地和近現代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文明重要集萃地,在人類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致2023北京文化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中國將更好發揮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加強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并首次提出將文化、科技作為城市發展兩大動力。城市作為大規模生產生活聚集地,特別是首都在國家文化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其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北京中軸線根植于北京老城,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呵護下呈現出勃勃生機。人民群眾是中軸線的守護者,也是中軸線申遺保護的受益者。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是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舉措,通過統籌文化遺產保護和民生保障改善,讓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獲得豐富多彩的文化供給,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到中軸線申遺和老城保護中來。
北京中軸線申遺是城市治理的創新實踐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偉大創造與杰出才能,集中展現了大國首都形象和中華文化魅力。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獲得成功。此舉使得我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與意大利并列全球首位。此外,該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增強了北京的世界影響力,更為重要的是它破解了兼顧文化遺產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城市治理難題。長期以來,城市更新、舊城改造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之間關系難于協調。北京市通過中軸線和老城保護,保留了古都風貌,通過環形城市布局,在外圍建設新城。
以故宮為中心,南至永定門、北至鐘鼓樓、7.8公里的中軸線及其東西各延展3.3公里的舊城,就是北京中軸線遺產區及緩沖區,占北京老城總面積的2/3。通過二環路將其完整保護起來。老城歷史上形成了教育、醫療、文化等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但舊城居住環境普遍比較破舊狹小,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利于改善民生。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軸線的申遺工作不僅促進了舊城的改造進程,還顯著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北京市先后啟動了6個遺產區內居民住宅騰退整治項目。通過采取申請式退租、“共生院”等政策實施,妥善開展好騰退工作,北京市、區職能部門根據各項目實際情況,分類施策理清路徑,籌措多處多類安置房源,并通過個性化的研判,滿足住戶不同的安置訴求,顯著改善平房區百姓人居環境,守住了“老北京人”的故土鄉情。拆除了非文物建筑,恢復古院落風貌,統籌了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民生改善,保障了居民合法權益,讓更多人民群眾享受遺產保護的成果。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底蘊,充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經過持續深入的社會宣傳動員,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價值深入人心,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廣大市民群眾在參與中加深了對中軸線蘊含的“以中為尊”“中和均衡”“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
此外,隨著文物騰退和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進行,北京中軸線周邊的人居環境和城市風貌得到了顯著提升。不僅老胡同居民享受便捷舒心的生活環境,廣大市民和游客也獲得更多高品質文化活動空間、文化產品和精品文化服務,享受到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豐碩成果,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既留住了萬千居民的鄉愁,也守護了城市文化的根脈。
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共贏邏輯
習近平主席在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時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人口大規模聚集地,是自然環境、人工設施的復合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誕生了城市文明,積淀了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記載了城市歷史,成為居民的精神家園,構成城市發展不竭動力。城市發展為了人也依靠人,“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人類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文化遺產,城市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城市的寶貴財富。從經濟意義上來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保護城市發展資本;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賡續城市發展血脈;從生態意義上來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減少城市發展生態壓力;從政治意義上來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打造城市發展閃亮名片;從社會意義上來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建設城市發展精神家園。文化遺產的財富屬性、精神凝聚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城市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良好的載體,更好地提升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價值,也更有利于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從世界同期的文明發展來看,歐洲中世紀以后,始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率先崛起,帶來了思想解放和人本主義興起,為文化和科技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就是保護城市“家底”,形成財富綿延、精神富足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根基。而城市可持續發展又會形成新的城市文化遺產留給后人,進一步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提高了我國首都在世界影響力,勢將推動北京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擴大中華文明“中”“和”文化的全球傳播。北京中軸線上的故宮等古代皇家宮殿建筑、歷史街區、胡同小院展示著古都歷史風貌,凝聚著獨特的城市記憶,可依托這些文化資源,舉辦京味文化活動,將北京中軸線打造成為國外游客體驗京味生活的生動載體。同時,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共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均將發揮重要作用,為北京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為中華文明復興帶來新的活力,也將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充足的物力財力保障。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主任、生態文明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本文系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支持項目“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北京經驗’”課題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略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