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立足新時代新需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態,培養政治過硬、創新拔尖的優秀人才,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化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把祖先留給我們的中醫藥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文化應成為中醫藥院校思政建設的重要來源。作為文化、教育屬性突出的中醫藥院校,應時而動、因時而變、順勢而為,為形成和發展中醫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醫藥事業跨越式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中醫藥智慧和方案。
堅持系統觀念:構建更加靈活和開放的大思政體系
中醫藥文化為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實踐提供深厚力量。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調和陰陽、動態平衡、仁愛濟世、辨證論治等思想觀念,都是極為寶貴的思政育人教育資源。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堅持立足傳統、賡續血脈,傳承優秀中醫藥文化資源,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堅持守正創新,有針對性地融入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樹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思政觀,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與“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全面有機銜接,構建大思政工作體系,增強青年成長的動力,夯實青年成長根基,厚植青年成長韌性,培育“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時代新人。
一是“固根本”,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把傳承賡續以中醫藥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到凝聚思想認知、達成價值認同和實現情感共鳴的高度,“調配出”適合中醫藥院校青年學生“體質”和“脾胃”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新形態,實現“德潤于心”與“以文化人”的有機融合,為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人才,注入強勁有力的文化基因和澎湃偉力。不斷豐富多元化思政育人實踐主體,讓中醫藥文化成為中醫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辨識度的中華文化標識之一。
二是“續血脈”,創新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實踐形態,確保中醫藥事業根深葉茂、生生不息,以中醫藥院校豐富的校史資源為基礎,以校園品牌文化建設為契機,立足根基、挖掘精華、保持特色,進行“儒醫精神”“紅醫精神”傳承教育,賡續“醫者仁心”的擔當精神,淬煉“大醫精誠”的職業素養,踐行“守正創新”的使命擔當,培養“仁者愛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三是“走出去”,進一步拓寬思政育人實踐場域,組織引領青年學生圍繞國家需求,到基層、到西部、到偏遠貧困地區,進社區、進醫院、進企業等,提供有效公益醫療實踐輸出,讓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中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促進其醫德醫風、專業素質的協調發展。引導青年學生從民族復興的大歷史觀角度,增強對中醫藥的情感認同、道德浸潤,堅定中醫藥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感受中醫藥發展和國家進步、人民需求的同頻共振,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民族擔當精神和政治認同的中醫藥人才。
堅持協同創新:拓展與新質生產力人才培養相匹配的大思政路徑
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深度融合,政府、高校、企業等需要協同合作,形成一條推動高素質人才培養、促進科技成果產出轉化和應用的創新實踐鏈條。具體到中醫藥院校,要根據國民健康發展重大需求和中醫藥學科發展動態變化,不斷優化高素質、緊缺型、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布局,重點推進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變革,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
在各個環節和領域里,大學生思政工作要首位滲透、全程配合、加持賦能。圍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育人理念,優化中醫藥學科專業結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構建專業技能提升與道德品質涵養協同、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從整體上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確保實現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時代重任;持續加強中醫藥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中醫藥學科交叉融合為“催化劑”,推進有組織的科研創新,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學生道德品質淬煉要協同發力,引導學生以人民健康需要為研究對象,將個人的學術追求與人民健康福祉緊密結合起來,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為祖國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貢獻;聚焦如何進一步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依托中醫藥學科優勢,廣泛搭建校企合作協同創新育人平臺,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和醫療健康服務,“學以致用、知識報國”。
突出數字賦能: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大思政實現變革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為當前推動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當前,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高速發展,可以進一步凸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數字范兒”,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對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已成大勢所趨。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要在把握時代大勢、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基礎上,應時而變、順勢而為,更新思政育人觀念,全面提高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素養,有信心、有膽量、有能力充分借助并善用人工智能技術這個“變量”,整合時代數據科技資源,進一步完善思政育人“資源庫”,建設完善數字化思政育人平臺,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徑,推動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與思政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不斷擴大新時代思政育人豐碩成果“增量”產出。
就中醫藥院校而言,圍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目標要求,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充分融合數字技術,明晰“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邏輯思路,將中醫藥文化精髓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融入思政育人全過程、全環節,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探索一條中醫藥特色鮮明的思政育人路徑。
中醫藥院校的思政建設需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才能行穩致遠。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深入研究中醫藥院校青年學生的學習模式、思維特質、心理特點等,精準分析青年學生的真實成長需求,形成數字化時代思政育人一對一“數字建模”臺賬,利用大數據構建各類青年學生群體畫像,為后續思政育人分類管理、量體裁衣、有的放矢奠定扎實數據科學基礎;要落實好“以學生為中心”育人理念,利用好各類人工智能工具,實現教育引領青年學生現實空間與數字空間全銜接、線上與線下軟聯通、實體面對面交流與虛擬網絡交流的協同發力,實現釋疑解惑快、準、穩;要運用好虛擬仿真、數字孿生等技術和資源,創設更多思政育人工作場景,將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工作延伸到醫療機構,革命老區田間地頭,紅色革命博物館、“紅醫”主題紀念館、黨史館等,打造“云參觀”“云課堂”,開展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思政育人,生成符合中醫藥院校學生風格、學生話語、學生情感的思政育人數字化資源庫;要將可感觸、可視化的中醫藥院校校本文化資源、思政育人理論資源與社會發展中生動鮮活的實踐素材引入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青春話語、“網言網語”,讓思政育人的理論“活”起來、人物“親”起來、資源“動”起來,實現“空間+時間”“理論+實踐”“線下+線上”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協同發力,使中醫藥院校思政育人工作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更具向心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更突顯青春活力和“本草香氣”。
同時,引導好青年學生厘清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避免過分沉溺于數字世界感官化、碎片化、即時滿足化等虛擬體驗;堅守科技倫理和學術規范道德標線,遵循法律規范、守好道德底線,避免出現數字化時代大規模學術不端等問題;引導思政工作隊伍守好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種好“責任田”,而非沉溺于人工智能的“便捷、省力”,熱衷以機器、算法等數字網絡空間代替正常的面對面交流溝通的現實場景……所有這些潛在的問題,都值得我們高度警惕,都需要與人工智能助力當前思政育人工作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協同發展。
綜上,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寶庫“鑰匙”的獨特作用,構建起中醫藥文化特色鮮明的思政育人工作新形態,賦能思政育人工作實現變革式、增量式發展,培養和造就更多牢記黨和人民的囑托,經受嚴格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始終保持銳意進取、敢為人先、迎難而上的奮斗姿態,能把時代重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許黨報國、為民奉獻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為推動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山東中醫藥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