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增強高校人才競爭力 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校作為科技人才集聚地、拔尖人才輸出地、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科技創新成果匯聚地,是提升人才競爭力的重要引擎。高校要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邏輯,打造人才發展新生態,為高校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

構建人才引領驅動高質量發展“新布局”

高校的人才工作,要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結合學校發展目標要求,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根本職責,把基層黨組織建在實驗室、研究中心、課題組,持續推進高層次人才“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確保人才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

高校要堅持協同協作,深刻把握學校、學院、學科、學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內在聯系,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壓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責任,推動人才工作各項任務落實落地。高校要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部署,聚焦學校發展規劃和人才隊伍建設關鍵環節,加大前瞻性、梯度性人才布局,厚培科技創新生力軍和戰略人才力量,以優化科技人才配置不斷做強重點學科建設、做優交叉學科培育、做牢新興學科孵化,不斷提升人才引領驅動高質量發展效能。高校要堅持改革創新,尋求人才隊伍建設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持續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

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高校要瞄準“需”處發力、緊扣“需”處供給,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想讓人才引得來、用得上、留得住,高校就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需求,形成一套極具競爭優勢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全校師生、校友引才主體作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探索“無人區”,打好“精準牌”。高校要瞄準“卡脖子”關鍵技術,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把全方位高水平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作為重要使命,以“高精尖缺”需求為導向,精準施策、靶向發力,招募頂尖科技人才,努力實現更多突破性成果。高校要瞄準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聚焦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難點堵點痛點,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專兼職、雙聘制、特聘崗位等柔性引才機制,“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做大做強海外人才增量,不斷提升承擔區域重大任務和解決關鍵科技問題的能力。高校要瞄準學校學科高質量發展需求,聚焦學校優勢和特色,持續完善人才引進與管理辦法,賦予二級學院更多自主權,充分調動學院主體和社會力量引才積極性主動性,讓人才真正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在這方面,山東農業大學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全力建立起了吸引人才的“強磁場”。2023年以來,學校先后引進高層次人才30余人,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標志性成果。其中,段巧紅教授的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主刊,為破解十字花科蔬菜育種“卡脖子”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李傳友教授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植物再生因子,揭示植物再生新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細胞》主刊,破解了困擾科學界幾個世紀的難題……這些優秀人才用實實在在的成果回應了學校的托付和信任,為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作出了貢獻。

強化人才成長“新鏈條”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要按照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部署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持續增強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目標一致性、系統集成性和要素流動性。高校要圍繞重點學科培育“大先生”,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搶占制高點;要圍繞關鍵領域培育“帶頭人”,力爭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關鍵領域支持培養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和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要圍繞未來發展培育“千里馬”,積極為青年人才鋪路子、搭梯子、壓擔子,鼓勵他們在重大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在這方面,山東農業大學“一人一檔”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特區,持續完善人才分類成長階梯。自2020年以來,學校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14人,省部級人才90余人,實現了重點學科出名師、關鍵領域有領軍、未來發展有才俊,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有力提升了學校人才競爭力。

營造人才發展“新生態”

人才看重的,不僅是待遇,更多的是干事創業、實現價值的舞臺。高校要充分發揮科研平臺人才集聚作用,聯合同類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企業打造產業服務聯盟、創新研究院等高端科產教融合平臺,更加廣泛地將企業需求、企業資源引入平臺,構筑起多維度、多鏈條的政策矩陣,開展有組織人才培養、有組織科研攻關,實現平臺和人才相輔相成、同頻共振、雙向奔赴,構筑起人才發展、科技創新的助推器。高校要持續深化評價改革,充分發揮人才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不搞急功近利,不看單一指標,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主的評價導向,鼓勵人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方向,日復一日潛心從事科學研究。高校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對人才在感情上“厚愛一分”,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解難上“多幫一把”,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在這方面,山東農業大學緊緊圍繞糧食安全等“國之大者”,聚焦“種子”“耕地”兩大要害,將“十年磨一劍”的科研品質融入學校辦學治校全過程。這種堅守與執著換來了一項項突破:楊越超教授團隊歷經10余年聯合攻關,成功創制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有力推動了新型肥料行業的技術進步,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萬勇善教授團隊歷經20余年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育成了6個抗旱高產新品種,其中山花9號的推廣面積連續9年居全國花生品種第一位,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者:徐劍波,系山東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冷暢儉,系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二人均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周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