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香花、袁守璽
勞動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提升生活技能等都具有深遠意義。尤其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方面,勞動教育具有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等重大關系。未來發展中應進一步發揮勞動教育在立身、立心、立德中的基礎作用,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在學生頭腦中扎根、固化、升華,引導其持續提升技能、增強社會責任感,著力培養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優秀勞動者。
做好勞動教育宣傳,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尚書·無逸篇》有句警語:“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沒有流淌過勞動的汗水、未體會過勞動的艱辛,就很難真正理解勞動內涵、珍視勞動成果,更不可能具備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勞動可以立德、增智、強體、育美,是鑄就品德、提升責任擔當的熔爐。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掏糞工”時傳祥、身先士卒帶領蘭考全縣人民與“三害”頑強斗爭的焦裕祿、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堅守高鐵焊接一線30多年的“工人院士”李萬君,一代代勞動者用辛勤勞動在中華大地上創造出一個個發展奇跡,用擔當和責任書寫著中國人民的奮斗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迫切需要更多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矢志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揮灑汗水、貢獻智慧的時代新人。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刻認識勞動的育人功能,積極做好勞動教育宣傳,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讓其既具備應有的勞動能力和良好勞動習慣,更擁有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的高度責任感。
用勞動教育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勞動教育社會化程度越高,個人勞動素質和能力就越強,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從本質上講,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充分發展人的社會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它不僅關乎技能和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全面的教育過程,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要讓學生通過參與勞動,學會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形成自主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鑄就勤奮、自律、堅韌、合作等優秀品質。實踐還表明,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會運行規律和機制,從而提升自我管理、情緒調節、團隊協作等方面能力,為參與社會變革、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參與勞動需要按時完成任務、遵守勞動紀律、對工作負責,這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律的性格和強烈的責任感,對于未來成長為有擔當、有能力的社會成員至關重要。
用勞動教育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當前,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如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人口激增等諸多問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破解這些現實問題需要青少年具備更加廣闊的視野及直面挑戰的智慧和勇氣,而勞動教育在這些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在勞動教育實踐中讓學生更好理解社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深刻體會每個人都是社會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每個人的努力都對社會整體運行起到推動作用,持續培養其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幫助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更加關注公共利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和任務,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和公益勞動,引導學生關注特殊困難群體權益、參與社區建設、推動社會進步等,使學生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體驗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同時體會他人的付出和勞動價值,并愿意為他人和社會貢獻力量,更好地將社會責任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繼而成長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優秀公民。
以創新思維提升勞動教育質效。把勞動的種子深植學生心中,促進其持續提升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需要用創新思維進一步強化勞動教育。一方面,應大力推動勞動教育學科建設,注重學科融合,推動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結合,形成全面育人的教育合力。教育過程中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課程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上下功夫。比如,對于喜歡手工制作的學生,可以針對性地開設手工藝課程;對于對農業科技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組織其參與農業實踐活動,通過個性化的勞動教育,更好激發學生勞動潛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應注重勞動教育實踐導向,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本身就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必須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發揮勞動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紐帶作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要結合地區和學校自然、歷史、文化等方面條件,發掘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可利用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更好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到勞動一線參加義務勞動,不斷厚植社會責任感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