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上海作為文化建設的高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肩負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期望,必須以排頭兵、先行者擔當,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上走在前列、作出貢獻,努力讓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浦江兩岸結出豐碩成果、綻放璀璨光華。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意義重大
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一個時代的進步,總是以文化的繁榮為鮮明標識。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永續發展。
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展現的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文明進步歷程,彰顯的是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民族進取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新征程上,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越是物質富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強烈,越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優質文化產品服務不斷涌現的體制機制,更好解決文化供給“好不好”的主要矛盾,更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從歷史的長鏡頭看,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傳播革命,成為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洶涌,深刻重塑媒體形態、輿論生態、文化業態,深刻推動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交鋒。這就要求我們把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過程,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創新,在文化創新發展中搶占制高點。
近年來,上海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構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大聯動格局,建成開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等一批紅色場館。圖為2024年10月1日,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國慶主題教育活動。 上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文匯報記者 袁婧/攝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要求。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應對共同挑戰、共同邁向美好未來的呼聲日益強烈;另一方面,宣揚文化競爭并挑起文明沖突、意識形態對抗的傾向有增無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關乎一個大國的發展興盛,要求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國際傳播體制機制,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讓中華文化在全球文化激蕩中熠熠生輝。
改革創新是上海文化建設的基因密碼
上海是靠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上海“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為全國改革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對上海文化建設一直非常關心、寄予厚望,激勵著全市上下在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大膽探索、突破攻堅,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實現新跨越。
讓文化自信這個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更加充沛,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上海是我們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上海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上海牢記囑托,深入實施“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出臺全國首部省級弘揚保護紅色資源的地方性法規,建成開放中共一大紀念館等紅色地標,高質量推動全市600余處紅色舊址遺址保護利用,推出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力作,引導人們追尋初心之路、感悟理想之光。今年5月,在上海解放75周年之際,“光榮之城”上海紅色文化季將初夏的申城裝點成紅色海洋。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火熱上映,諜戰話劇《向延安》舉行首演,“紅色情懷”文藝黨課奏響《紅旗頌》旋律。對歷史的深情回望、面向年輕人的創新表達,探索著“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的時代密碼。
更好地推進以文化人、以文鑄魂,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上海“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深入人心,努力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上海牢記囑托,完善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堅持不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一生只完成一件事,就是對病人負責”的醫學家王振義、“一生融入一面紅旗”的人民音樂家呂其明、“新中國第一代勞模”黃寶妹、“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成為全市人民見賢思齊的榜樣,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人人起而行之。抓住“關鍵小事”,往往能在一點一滴中提升市民素質。5年前的夏天,伴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文明新風一直在申城吹蕩。今年,全市居住小區分類達標率從15%提高到95%,垃圾分類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
上海持續深化全民閱讀工作,將上海書展作為“書香上海”建設的重要承載。2024上海書展期間,全國19家出版集團、360余家出版社攜16萬余種精品圖書參展,7天主會場入場29.8萬人次,為讀者奉上了一場書香四溢的文化盛宴。圖為2024年8月14日上海書展開幕首日,大量市民、游客前來閱讀和購書。 上海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攝
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提出人民城市理念,要求上海“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上海牢記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文藝創作、推進文化建設,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等文化新地標相繼落成,電影《攀登者》、電視劇《繁花》、紀錄片《何以中國》等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大博物館計劃”、“大美術館計劃”、“社會大美育計劃”廣受歡迎。我們大力推進公共閱讀網絡建設,徐家匯書院、朵云書院、和平書院等一大批閱讀新空間如雨后春筍蓬勃涌現,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越來越多市民群眾徜徉書籍海洋、享受文化生活。
面對傳播格局之變、信息技術之變,增強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需要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進一步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上海牢記囑托,推動媒體融合不斷走深走實。2013年,以上海報業集團成立為標志,率先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展開了一場觸及靈魂的深刻改革。十余年來,我們堅持以互聯網思維布局融合發展,在傳媒結構和功能布局上大開大合,在組織重構和流程再造上破立并舉,打造上觀新聞、東方衛視、澎湃新聞、第一財經、界面財聯社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媒體品牌,推出《百姓話思想》、《老外講故事》、《大家聊創新》、《這就是中國》等“爆款”融媒體產品。
以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城市文化魅力,為城市發展牽引賦能,是上海推進文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上海牢記囑托,推動文化建設與中心工作相融相促、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全市支柱性產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國際重要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網絡文化產業高地、創意設計產業高地建設成效顯著。今年7月,首屆“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以上海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柏林愛樂樂團上海演出季等60余場高水平文化活動為中心節點,培育文商旅體展聯動發展新業態、新消費,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上海有六千年文化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上海“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上海牢記囑托,積極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進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加強文化遺產科學保護、價值闡釋與傳承發展,讓文物中的上海、遺跡中的上海穿越時空。上海的“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兩岸沿線曾經環境臟亂,城市功能落后于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伴隨《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一江一河”沿岸工業遺存逐漸由“工業銹帶”變身為“生活秀帶”,徐匯西岸文化長廊、后灘世博文化公園、楊浦百年工業文明展示長廊等串珠成鏈,讓城市文脈以可親可近方式走進人們生活。
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希望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牢記囑托,努力探索具有國際風范、中國氣派、上海特點的國際傳播新模式,連續舉辦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連續舉辦九屆的世界中國學論壇升格為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傳媒走出去、企業走出去、各方力量走出去,對外文化交流千帆競發,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在國際傳播總體格局中,我們特別重視文化交流交往的力量,構建上海城市形象資源共享平臺IP SHANGHAI、一站式對外信息服務平臺CNS、“老外講故事”俱樂部等一系列平臺,以開放包容、熱誠友好的態度,努力吸引更多主體參與國際傳播,用自己的方式敘說他們眼中的中國故事、上海精彩。
開創上海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新局面
以文化之,乃成于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后不久,上海召開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打響全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令槍。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奮楫爭先,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讓思想根基更堅實。我們將以深化理論武裝為首要任務,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高水平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基地,打造人民城市理念、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研究平臺。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為重要支撐,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好世界中國學大會等重要平臺。以加強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紀念場館等聯動聯建聯育為牽引,推動全市紅色資源連點成線、織線成網,構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大聯動格局,持續推進紅色文藝、紅色文旅、紅色文創。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健全弘揚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制度機制,推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再上新臺階。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讓文化惠民更溫暖。我們將全面營造“攀高峰”的創作生態,完善尊重原創、鼓勵“冒尖”、呵護創新的激勵機制,優化國有文藝院團、文博機構、文創企業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讓“上海原創”、“上海出品”的傳世之作不斷涌現。保護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創新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模式,讓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綻放新彩。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著力建設全覆蓋的服務體系,健全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推進重大文化設施和多樣化區域文化活力中心建設,培育更多文化新空間和休閑好去處,把最好的文化資源留給人民,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讓網絡空間更清朗。我們將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和打通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各環節、各領域,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理直氣壯唱響主旋律,有力有序開展輿論斗爭。堅持“管得住是硬道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構建全市一體化網絡應急指揮體系、市區兩級網信技術體系,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推動形成治根本、管長遠的治網格局。堅持“用得好是真本事”,全面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指導上海報業集團、上海廣播電視臺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將新聞、人文、財經、外宣等優勢業務進一步做大做強,讓主力軍在主戰場上更有戰斗力、競爭力、影響力。
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讓中國故事傳得更遠更廣。我們將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聚焦影視創制、藝術品交易、演藝、電競、旅游、體育、網絡文化和創意設計產業等優勢產業,把文化領域的開放和改革有序協同起來,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文商旅體、節展賽會常態化聯動機制,建設更高水準的文化地標集群、更高人氣的文化交流舞臺、更高能級的文化交易平臺。努力構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傳播體系,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統籌推進全領域全平臺全流程多主體國際傳播工作,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1993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冒雨視察浦東,感慨地說,“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征程上,我們將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以更為豐沛的文化滋養、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讓上海這顆東方明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風采。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