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以厚“底子”、美“面子”、強“里子”為重點,錨定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久久為功,一以貫之,用鄉村全面振興的“底色”繪就人民幸福的“成色”,勾勒出一幅“產業富強”“宜居宜業”“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
執筆勾勒“產業富強”的多彩畫卷。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動力,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出圈”。要選準優勢產業,明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因產施策、多點開花,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圍繞產業“建圈強鏈”,聚焦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揮主導產業優勢,完善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招商引資形成產業集群。要培育多元產業,整合轄區各類資源,盤活鄉村景觀、挖掘鄉土文化,以點串線、以線連片,開發鄉村親子游、休閑游、團體研學等吸引周邊游客,探索農文旅融合共富路徑。要發揮品牌效應,注重品質提升、品種培優、品牌打造,以示范創建為引領,升級鄉村旅游品牌,在傳統產業基礎上,賦能“休閑農業+”,建村史館、開發鄉村民宿等,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示范村、特色村,推動鄉村休閑旅游與農業產業互促互融。
執筆勾勒“宜居宜業”的和美畫卷。鄉村全面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要以建設和美鄉村為目標,緊扣“和”與“美”,內外兼修,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晉江經驗”,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重塑鄉村環境。要在“治”字上下功夫,抓集中攻堅,扮靚村容村貌,通過污水治理、微改造提升居住環境,創建綠美鄉村、綠美庭院,利用“微空間”打造“四小園”,實現見縫插綠、見墻添綠。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在鄉村建管治中用好自治、德治、法治,推行“積分制”治理模式,激發群眾在基層治理中的內生動力,用好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和村級工程項目監督管理平臺,推動村級重大事項網上公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要在“育”字上求實效,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特色家風,利用沿路住戶房屋立面,通過百姓語言、身邊故事展示優秀文化、弘揚時代新風、倡導移風易俗,形成人人向上向善的社會新風尚,增強和美鄉村文化軟實力。
執筆勾勒“村強民富”的豐收畫卷。繪就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就要拓路子、想法子,下好產業規劃“先手棋”,以科技賦能農業全產業鏈,走好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建立“雙綁”利益聯結機制,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資本、產業、土地要素,發展“訂單式”農業,簽訂保底收購價協議,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要多措并舉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服務功能,實施集體經濟強村工程,采取資源聯合、鄰村共建、抱團發展模式,通過企業賦能、項目帶動,實現集體經營“紅利”。同時,摸清村集體“三資”存量、結構和運營效益,采取發包、租賃、流轉、聯合開發等方式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以農村資源資金“三變”改革為抓手,實現“村民”變“股民”,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樂秋鄉黨委 楊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