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抱恒岳千峰峭,南截滹沱百道灣”“地當河朔稱雄鎮,虎踞龍盤燕趙間”。這里是河北正定,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恒山蒼蒼,滹水泱泱,成就了正定自古“燕南古郡、京師屏障”形勝之地。
正定古稱常山、真定,具有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置史、1600多年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為一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正定人杰地靈,孕育了南越王趙佗、三國名將趙云、元代戲曲作家白樸等歷史名人。悠久的歷史為古城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九樓四塔八大寺”錯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點綴其間。正定古城文物規模大、數量多、藝術價值高、歷史久遠,為我國縣級城市所罕見,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重要指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正定秉持正確的保護理念,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要求,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堅持合理利用,推動古城風貌恢復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傳承創新發展之路,千年古城煥發新活力。
妥善處理城市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白天登上正定南城門城樓極目遠眺,古街古樓、古塔古寺盡收眼底,公園綠地、道路民居布局分明,景色宜人。夜晚降臨,華燈初上,游人如織,到處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歷史古韻與現代氣息完美交融。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今昔對比,正定人不禁由衷地發出感嘆。20世紀80年代初,正定古城文化保護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人們對文物缺乏保護意識。歷經風雨侵蝕和歲月變遷,很多古建筑已年久失修,傷痕累累、殘破不堪??h志里記載的“九樓四塔八大寺”只剩下隆興寺,還有4個塔,大部分古城墻被拆毀,隆興寺內的古碑沾滿泥土、周圍雜草叢生……千年古城的歷史遺存面臨危機。
“這些可都是國寶??!一旦消失,就永遠看不到了。我們保護和修復文物,既是對祖先負責,也是對后人負責。況且,這些文物古跡修復好了,將來可以發展正定的旅游事業,給正定增加收入。”正定是習近平總書記工作過的地方,他對這片熱土知之深、愛之切,對正定的文物保護傾注了大量心血。凡涉及古城文物保護的事情,他都無一遺漏地列入工作日程。當時主抓文教工作的副縣長何玉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正定的古建、古物、古文化遺址,每一處、每一件、每一地都劃出保護范圍,立上了明顯的標志”,“習書記這樣做,就是要讓全縣干部群眾人人明白,什么是文物,什么是不可侵占的古建和古文化遺址,為什么要保護文物”。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旅游興縣”發展戰略,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和搶救,對全縣文物進行普查建檔,申請??钚蘅樄沤?,多方籌資修建榮國府;確定13處縣保單位,保護10處革命遺址,主持編寫《正定古今》等書籍,建立起了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制,讓古城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思想深入人心。
1985年4月,正定縣委縣政府制定《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草案)》,明確指出要把正定建成一座幽雅古樸、風格獨特、清新宜人的旅游城。正是這些高瞻遠矚的理念和決策,保護了正定的歷史文化遺產,惠及了正定的未來發展,為古城文化保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古城新貌,曾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王玉廷感慨地說,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為正定制定的發展戰略,不是臨時性的,而是長期性的,是看準了我們正定今后長遠的發展道路。
自1982年以來,正定縣把守護文化瑰寶、留住歷史根脈作為重要任務,堅持不懈地把正定文物保護工作推向前進。1994年,正定縣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正定被評為全國文明縣城,成為河北省首個全國文明縣城。2023年,正定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2023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
2013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正定古城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這為正定古城保護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正定縣文物保護工作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以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全面實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計劃。
“正定始終秉持正確保護理念,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方針”,正定縣副縣長王素剛說,“我們將整體保護理念貫穿古城保護全過程,科學認識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建設、保護與民生之間的關系,統籌考慮、合理安排古城的歷史遺存、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等多種要素的整體保護,將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文物本體保護與環境整治、古城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相結合,通過整體保護來延續古城的文脈”。
正定堅持規劃先行、法治護航,將文物保護利用納入城鄉規劃,寓于城市建設、鄉村振興之中,形成完備規劃體系。“按照‘尊重歷史、保持完整、延續文脈、凸顯特色’原則,我們劃定了8.9平方公里歷史城區保護范圍。編制了《正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正定古城整體格局風貌規劃》《正定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定縣文物保護利用中長期規劃》《正定城墻保護規劃》等多項規劃”,正定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劉斌說,“這些規劃都是在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下編制的,‘多規合一’‘多圖合一’,都與古城規劃銜接統一,使古城文化保護工作有了具體的線路圖”。
2019年10月,河北省首部關于古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石家莊市正定古城保護條例》出臺,將每年8月24日定為“正定古城保護日”。以條例為遵循,正定制定出臺《正定縣古城民居建設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對保護、管理、利用責任等進行科學界定和全面規范。自此,正定古城保護更加規范化、法治化。
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正定堅持以政府為主導,舉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智,推進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多次召開古城保護與利用專家研討會、論證會,請專家為正定古城保護與利用“把脈會診”;鼓勵群眾提出意見建議參與古城保護工作,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和團體,給予表揚或者獎勵;圍繞“正定古城保護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如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古城保護好,生活更美好”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經過10多年全力推進,正定古城文化保護工作收效顯著,目前有國保單位10處、省保單位5處、縣保單位27處,館藏文物7672件,歷史文化街區2片、歷史建筑70余處、風貌區6處。24項古城保護風貌恢復提升工程完成后,“千年古郡、北方雄鎮”的風貌得以再現。讓文物有尊嚴,促文脈得傳承,正定人民的自豪感進一步增強。
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正定結合當地特色,努力在加強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筑牢文物安全底線、促進旅游發展、建設宜居城市等方面下功夫。
“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元素,我們一直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做到同步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正定縣文旅局黨組副書記、正定博物館館長朱志輝介紹了近年來正定聚焦“續文脈”,大力發掘和保護古代文化遺產的工作亮點,“我們持續推進南關廣濟橋考古發掘工程、陽和樓遺址考古勘察工程、開元寺南遺址考古勘探工程。其中開元寺南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最為顯著,發現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疊壓文化地層,這片遺址完整保留了各個時期城池城墻、民居、街道、開元寺寺廟建筑體系演變的考古證據,為研究正定古城乃至華北滹沱河流域經濟、文化、手工業、交通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定縣聚焦“育新人”,注重保護和用好革命文物。正定縣檔案館副館長崔會銘說,“正定縣一方面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保護,積極開展革命史料的搶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強化教育功能,講好革命的故事。2022年7月1日,正定縣《關于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決定》正式實施,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更加規范有序。華北大學舊址、趙生明烈士紀念碑、高平地道戰遺址、馬家墳伏擊戰遺址、固營村烈士陵園等革命遺址入選河北省革命文物名錄”。
“這些革命遺址大多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設有紀念館、紀念碑等,供人們參觀學習,緬懷革命先烈,了解革命歷史,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目前,不僅河北省內,外地省份的很多黨員干部也紛紛到這里開展黨性教育”,正定縣委黨校副校長趙亞峰說道。
聚焦“增活力”,正定堅持守正創新探索文物保護新方法。“創新采用科技手段保護方式,既能讓文物活起來,又較好地保護了文物的安全,使‘活’起來的歷史文化資源更迷人、‘火’起來的傳統文化更入心”,正定古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樊志勇說,“正定縣請文保專家對隆興寺、開元寺、崇因寺藏經樓等省保以上單位的古建筑、古碑刻、壁畫等文物進行了數字化信息采集,既避免了傳統測繪當中人為測繪對文物的二次傷害,又能為文物后續的保護、管理、展示發揮作用”。在開元寺南遺址考古現場,人們透過保護玻璃罩,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茖W的保護、科技的利用,生動再現了古井、古城墻、古街巷等歷史遺跡,讓人身臨其境,一眼千年,觸摸城市根脈。“觀賞這些珍貴文物,可以加深我們對祖國、對家鄉燦爛歷史文化的了解,我女兒很喜歡,每周我都和孩子一起來學習歷史知識”,一位年輕的母親說道。
聚焦“促發展”,推動文旅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效益雙贏。圍繞“古城古韻自在正定”品牌,正定打造系列特色旅游活動,包括古城游覽、夜景觀光、古建研學、文創購物、民俗欣賞、特色餐飲等體驗活動,將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與動漫、國潮、文創等時尚潮流脈動相結合,驚艷了人們的目光。正定還加強旅游景區的數字化建設,打造融合新媒體技術、數字影像等沉浸式文旅體驗的“一站式”游覽、電子導覽、直播“云游”等“智慧旅游”方式。數字技術與文旅資源的深度融合,為游客帶來鮮活的感官體驗和暢快的文化享受,越來越受到游客歡迎。
在服務細節上,正定也是實力“寵粉”。“讓游客開心滿意、愛上正定,是我們最大的心愿”,正定縣綜合執法局辦公室主任曹銘說,“正定現在設立4萬多個車位免費停車,50余輛觀光車免費乘坐,直飲水景觀亭不僅可以免費取水,還能免費充電。結合5A景區創建工作,新增各類標識標牌900多塊,進一步完善了旅游標識標牌系統,我們的服務工作還在持續完善升級”。
“正定真是個‘寶藏’小城,可以領略到‘九朝不斷代’的神奇歷史,還能觀賞到科技含量很高的演出盛宴,古色古香且現代時尚,交通方便又生活舒適,以后一定常來”,一位外地游客興致勃勃地說道。
據報道,正定古城憑借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已成為熱門旅游地。今年國慶假期,正定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數量超50萬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倍。
“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正定聚焦“惠民生”,堅持人民至上建設宜居城市。在加強歷史古跡保護利用的同時,優化古城環境,讓人民群眾共享古城保護紅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每年召開的縣人民代表大會人大代表票決出民生實事,涉及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古城保護等方面,縣政府認真辦理、兌現承諾。結合古城風貌恢復提升,建成南關古鎮、陽和樓片區和旺泉古街三大特色商業街,將原來逼仄的小街巷變成了開闊的商業街,村民居住的普通住房也提升成古香古色的門面房。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開放了正定博物館、陽和樓、城墻博物館、元曲博物館和正定縣史館等。全面開展拆除私搭亂建、違章建筑工作,增加了綠地、休閑健身等設施,給居民營造安居樂業的空間和環境。
人們或登上南城門樓游目騁懷,或在陽和樓下欣賞河北梆子、百姓舞臺,或于古塔古寺旁感受歷史滄桑,或在夜市小吃里愜意地品味人間煙火……文物與人相近,人與古建相親;滄桑往事與千古之美可尋可看,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映相融,襯托得這座古城更加雄渾、古雅、綺麗、可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正是因為秉持了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切實保護好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正定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堅持的古城文化保護工作結出了碩果,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城市歷史文化遺存,讓人們真正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河北省正定縣委黨?!?/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