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處一級調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雷鳴劍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是大灣區建設的長遠戰略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這為高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正確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接力探索、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世界灣區經濟經歷了由移民與貿易經濟階段到工業經濟階段,再到文化經濟階段的發展過程,已經由最初的移民“淘金”謀求生計發展到當今追求滿足高品質的文化服務需求,由基本保障海洋貿易、服務工業制造到以文化科技引領推動灣區建設,其中文化經濟成為灣區經濟不斷轉型提質、持續深入發展的強勁動力。打造灣區文化品牌,成為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是國際一流灣區的發展趨向、必經之路。當今社會,AI、5G、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眾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字經濟迅速蓬勃發展。而構建以數字文化為主要標志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形成數字文化中心,正是數字文化經濟的重中之重、核心所在。
高水平、高質量建設體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鮮明特色,彰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領先優勢,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文化中心,助推粵港澳大灣區躍升為國際一流灣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永恒課題。
推進粵港澳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建設的優化路徑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既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助推其建成國際一流灣區的高質高效途徑。
把握大勢,以做大做強數字文化產業為重點,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聚焦數字文化主戰場,全面發展大灣區數字文化產業,推動大灣區形成國際影響力強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一是加強粵港澳數字創意產業合作,建設珠江兩岸創意文化產業帶。建設廣州全國文化創意創新中心城市、深圳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珠三角其余各市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集群。支持香港匯聚創意人才,鞏固“創意之都”地位。支持澳門發展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影視制作等產業。依托羊城創意產業園、南方289創意產業園、松山湖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騰訊眾創空間等,建設大灣區文化創意企業孵化中心,集聚發展一批數字文化企業。建設南方(廣東·佛山)影視中心等,推進珠影文化產業園升級為大灣區電影港。依托廣東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建設數字音樂新生態聯動服務平臺,發展數字音樂產業。
二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新業態集群。聯合港澳探索建立大灣區數字娛樂科技實驗室,打造影視、音樂、演藝科技研發支撐服務平臺,共同發展數字出版、網絡文化、動漫網游、數字娛樂等文化新業態,推動廣東4K/8K超高清頻道在大灣區全面落地,配套建設節目制作創意產業基地和影視后期制作中心,集聚形成穗、深、惠等地4K/8K產業集群。依托廣東國家網游動漫基地,推動騰訊等游戲巨頭做強做大游戲電競業,打造國際化游戲電競平臺。支持廣州打造動漫游戲產業之都,支持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培育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原創游戲品牌、團隊和企業,開發電競衍生品。協同港澳發展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聽、網絡電影(微電影)等,建設國際一流的網絡文化灣區。
三是以數字化、網絡化為基礎,構建互聯互通、活力活躍的現代文化市場。鼓勵在文化產業多領域組建產業聯盟,建設好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打造數字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批國際文化會展品牌,持續高效舉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等。支持辦好香港國際影視展、香港書展、設計營商周以及深港設計雙城展等,籌辦大灣區國際電影節。
四是共建中國南方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數字文化產業為重點,實施互聯網電視“走出去”工程,培育發展一批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形成文化出口品牌。
五是聯手打造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以數字化賦能開發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開辟大灣區文化遺產之旅、非遺之旅、博物館之旅、海洋文化之旅、美食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共同推出歷史文化游、世界遺產游、游學交流游等多條“一程多站”精品線路。推動深圳、珠海、中山、惠州、廣州番禺區等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共建粵港澳無障礙旅游區,支持橫琴創建國際休閑旅游島,促進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建設。推進旅游標準化體系共建,開展數字文旅品牌整體形象宣傳和營銷,共同打造粵港澳“品質旅游”合作區、示范區。
夯實平臺,以創新應用數字技術為支撐,共建共享粵港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瞄準國際一流灣區,推動粵港澳同向發力,創新應用數字技術,實現公共文化資源互通互聯、共建共享。一是加快建設粵港澳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攜手港澳開展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行動,擴展“廣東公共文化云”平臺功能范圍,建設“大灣區公共文化云”,構建涵蓋大灣區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提供大灣區文化場館、文化機構查詢服務指引,實現資源互聯共享。
二是建設大灣區文化大數據體系。會同港澳,以具有嶺南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重點內容,配合建好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和中華文化素材庫,在大灣區形成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體系。同時,構建大灣區文化大數據應用生態體系,加強公共服務支撐,面向社會開放,將嶺南文化元素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制造強國建設、網絡強國建設和數字中國建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領域聯盟合作。建立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合作舉辦智慧博物館主題展覽,推動館藏精品互借巡展,共同辦好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建立大灣區美術館聯盟,聯合開展嶺南畫派數字藏品展示、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共同辦好大灣區美術館聯盟特展、粵港澳美術作品聯展等。推動大灣區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合作開展閱讀推廣、服務聯動、學術交流,提升數字閱讀體驗和文獻信息服務水平。
四是推動灣區文化藝術繁榮發展。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以嶺南文化為底色,采用“一地為主、三地聯動”方式,每年舉辦一屆,在大灣區廣泛開展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等方面合作交流活動。建立三地共同參與的文學、演藝、戲劇、影視、音樂、美術等聯盟,推動省市文聯、作協等機構探索面向港澳放寬準入標準,擴大會員規模。攜手港澳,規劃創作一批反映大灣區歷史人文風貌和攜手建設發展的、以數字技術“活化”嶺南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
選準抓手,以數字文化中心建設為突破口,打造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構建數字化、網絡化的大灣區國際文化傳播體系,建設國際傳播矩陣,充分運用數字技術的傳播優勢,為開展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打通快速通道、創造新的條件。一是高水平辦好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2019年5月首屆峰會在廣州成功舉辦,線上線下互動反饋,精彩紛呈。
二是推動實施“廣州故事海外傳播使者行動”。借助數字技術,攜手港澳推動華僑華人和出國留學經商旅游人員當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的傳播使者。
三是鑄造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城市品牌。利用大灣區文化IP云平臺,助推深圳加快建設先行示范區,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珠海打造海洋文化和東西方文化融合藝術中心,佛山建設全域影視創業生產功能性城市,惠州著力打造人文氣息濃郁的文旅名城,東莞打造高端文化制造業之城,中山建設孫中山文化國際交流中心,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品牌城市,肇慶建設廣府文化傳承創新城市,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鑄造特色城市數字文化品牌。
健全粵港澳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建設的保障機制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必須立足“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建立健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廣東省與港澳常態化文化科技融合發展交流互動機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規劃文件,攜手港澳,合力鑄就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固牢發展基礎,完善保障機制。
打造大灣區標志性文化品牌,增強數字文化中心的國際影響力。高水平建設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打造大灣區文化地標。持續高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建設有影響力的大灣區文化藝術聯盟,鑄造彰顯灣區特色的文藝精品力作,培育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文化企業。爭取國家支持,推動更多重大文化獎項落地大灣區,策劃和舉辦更多以粵港澳為主場的國際性重大文體活動、賽事等。
創新政策體系,優化數字文化中心建設的環境條件。支持廣東先行先試,探索與港澳共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大灣區國家級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創新人才政策,完善便利港澳青年在灣區內開展文化活動、創業就業的政策,對大灣區引進培養高端文化人才予以優惠財稅支持,加快集聚高端文化人才。創新大灣區“文化+科技+金融”體系,鼓勵灣區內建立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大灣區內數字文化企業在港交所、深交所上市。
健全文化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數字文化中心提供有力支撐。對接世界級數字文化中心的建設需求,激發大灣區內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促進內容生產和傳播手段現代化,創造更多彰顯灣區文化科技優勢的創新性成果,為大灣區高質量文化供給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