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千里潮,風吹稻浪香。金秋時節的黃河三角洲大地一派繁忙,大豆、藜麥、黑小麥、馬鈴薯等耐鹽堿糧食作物,在昔日的鹽堿地上展現出令人稱奇的種植效果。
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講話中指出,“山東東營、河北滄州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區域,過去有個俗語‘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土地鹽堿化非常嚴重。最近兩年,我先后去這兩個地方考察,了解到他們都結合實際探索出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徑”。昔日鹽堿地,今日新糧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是對東營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東營市委市政府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改革創新,把論文寫在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大地上。
擔負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使命
鹽堿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難題。我國鹽堿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部分地區耕地鹽堿化趨勢加劇。立足國情農情,因地制宜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應有之義,也能夠為世界鹽堿地治理利用提供中國經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共有15億畝鹽堿地,占國土總面積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喚醒”5億畝“沉睡”的鹽堿地,對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對端牢中國飯碗意義重大。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營考察,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提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地處黃河尾閭、渤海之濱的東營市,擁有鹽堿地341萬畝,占山東省鹽堿地面積的38%,是規模和利用難度都比較大的三角洲型鹽堿地。作為我國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主陣地和主戰場,近年來,東營市立足國家戰略和使命任務,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改革創新,在積極探索鹽堿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開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做法,實現了從不毛之地到沃野糧倉的華麗變身。
墾利,黃河從這里入海。記者采訪時,在墾利街道高速以東片區,多臺大型排堿專用設備正在這里進行深松作業。片區通過土地整理、招才引智、改鹽技術集成攻堅等措施,從總規模434畝耕地后備資源中改造出新增耕地302畝,出地率達到69.5%。墾利區是黃河三角洲典型的“退海之地”,境內83.4萬畝耕地中,鹽堿耕地就有64.5萬畝。墾利區委書記西牧山告訴我們,墾利區立足鹽堿地大縣的實際,自覺擔當“示范區”責任,扎實開展鹽堿耕地綜合治理、種業“育繁推”、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等集成示范,近3年新增耕地2.4萬畝、鹽堿地良種推廣25萬畝、鹽堿地小麥刷新國內單產紀錄,去年全區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4.9%,鹽堿地已成為增產增收“后備糧倉”。
東營市自2022年9月獲批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市以來,通過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工作推進體系,加大水資源和資金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力度,有效保障試點工作開展。在試點實踐過程中,東營市立足濱海鹽堿地特點,積極研究改地、改種、治水,努力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有效做法,為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持續拓展農業生產空間、不斷提升糧食“安全系數”作出積極貢獻。
新觀念新技術新方式破解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023年5月10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揭牌成立。中心由中國農科院等單位聯合國內18家鹽堿地農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優勢單位共建,涵蓋了國內鹽堿地科技創新全部領域,覆蓋了所有鹽堿地類型區。
“鹽堿地國創中心擔負的正是全國鹽堿地綜合利用探索的使命,正在構建‘全國一盤棋’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協同創新體系。”十年磨一劍,已經扎根鹽堿地10余年、被人們譽為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老黃牛”的劉志鑫如是說。針對全國鹽堿地類型多樣和資源稟賦差異大等特點,鹽堿地國創中心已構建了“1+3+16”的空間布局,按照組織體系、科研攻關、人才隊伍、總部基地和產業孵化體系“四條線”一體設計共同推進的思路,實現了全國鹽堿地優勢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各類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長期以來,在鹽堿地治理方面,我國一直遵循改地適種的思路。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營考察時提出,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控光、控水、控溫。在黃河三角洲農高區聯合中科院搭建的國內首個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里,藜麥、甜高粱、紫花苜蓿等作物通過精細調節,縮短育種周期,高效完成體系的優勝劣汰。山東鹽堿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劉雪建說:“這就像是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可以同時對風、光、溫、水、養、氣進行全方位的調控,這些神奇的功能就像給作物生長按下了加速鍵,在這個神奇的平臺上,種苗一年可以實現4—6代的繁育,速度比傳統育種快了差不多3至4倍。”
匡廷云、種康、吳孔明,這些在鹽堿地治理研究領域熠熠閃光的名字,相繼帶著他們的團隊落戶農高區,成為提升農高區創新能力的核心動力。一花迎來百花開,在他們的感召下,中科院曹曉風院士團隊,篩選收集了400余份耐逆性強、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的豆科綠肥植物田菁資源。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趙振東院士團隊,育成了耐鹽堿節水小麥新品種“濟麥60”,去年在東營3.75‰含鹽量的鹽堿地上,專家測產畝產達460.98公斤,成為省內鹽堿地高產典型。緊接著,“齊黃34”“科豆35”“圣麥5號”“圣稻259”“東航D-95”“宇花18號”等一批新品種表現突出。
科研出技術,政府搭平臺,企業來唱戲。在墾利,被譽為“水稻大姐”的一邦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紅自豪地說:“我們建設的3000畝全梯度鹽堿地試驗示范基地,在農業農村、科技等部門大力支持下,與黃河三角洲農高區、中國農科院等21家高校院所達成長期合作,并邀請了傅廷棟院士等為代表的30余個科研團隊入駐,開展了耐鹽堿水稻、小麥、油菜國家區域試驗以及基于人工智能(AI)的飼草育種。在中重度鹽堿地耐鹽品種栽培技術及生產模式示范區,以小麥種植為例,三年定點監測土壤變化中度鹽堿地土壤含鹽量由5.1‰下降到3.7‰,出苗率由38%上升到66%。”
不僅農作物育種方面形勢喜人,在肉羊育種方面也不斷取得新突破。2023年5月,黃河流域肉羊育種與良種推廣研討會現場發布了“黃三角雪花羊一號”綿羊基因芯片。這是東營市黃三角生物遺傳與分子精準育種實驗室的階段性成果,工作人員高新宇說:“該基因芯片是國內第一個可實現商業化的綿羊選育檢測芯片,靶向我國本土綿羊品種,以靈活性高、契合度強、檢測價格低等優勢,針對性地對我國綿羊品種進行快速、準確、穩定選育,實現了種質資源開發利用的重大進展。”
水資源能否支撐?生態是否可持續?這是鹽堿地治理不可回避的挑戰。東營市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探索以科技賦能鹽堿地生態治理和開發利用的新路子。“我們于2021年6月中旬開始灌水洗鹽,其間為避免水資源浪費,同時種植水稻。整個灌水過程,本著既節約用水又確保洗鹽效果的原則,根據自然降雨和水分蒸發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并通過雙層排堿管淋洗、負壓集排雙層排堿管內鹽水等技術創新,先后灌水3次,平均每畝每次灌水140立方米。經檢測,土壤含鹽量由治理前不同區塊的12‰—16‰,到治理后土壤含鹽量平均值降到3‰左右,成功達到種植常規旱作農作物的基本要求。”山東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蓋俊山向我們介紹道。該公司在國內首創鹽堿地“封域雙層暗管排鹽”技術,目前已獲19項國家發明專利,綜合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為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地生態化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思路一變,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受到水源、生態、管護、技術等多因素影響,東營市創新鹽堿地育種理念,系統把握濱海鹽堿地規律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走出了一條以鹽適種、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提質增效的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特色路子。
鹽堿地上實現產業富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為下一步加強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明確了思路舉措。鹽堿地治理不僅要解決鹽堿化這個“頑癥”,還要推動其綜合利用,在鹽堿地上蹚出致富路。
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投資大、改良周期長,如何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如何保障長期資金支持?東營市制定支持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財政金融政策,強化資金等要素保障,有效引導企業、金融和其他社會資本參與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東營市分行創新了“黃河口堿地貸”,支持發展鹽堿地特色農業產業,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2023年全年累計投放農地類貸款25億元,針對奶業、蓮藕、生豬、甜瓜、菌業、蔬菜等影響大、效益好的鹽堿地特色農業品牌開發“專業合作貸”“產業種植貸”“因地制宜貸”等貸款方式。另外,針對豐富的灘涂鹽堿地資源,在灘涂養殖方面提供金融支持,有效帶動了東營市灘涂鹽堿地的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養殖。
在廣饒縣陳官鎮群海家庭農場的溫室大棚里,剛剛捕撈上來的南美白對蝦活蹦亂跳、色澤鮮亮,備受客商青睞。這是廣饒縣依托鹽堿地特點利用廢舊坑塘發展水產養殖的項目。農場現有坑塘80畝,將黃河二級提水和地下鹵水進行勾兌后用作養殖用水,通過配備養殖設備,首創了“135”的養殖模式,蝦苗生長周期縮短,實現了北方天然池塘養殖對蝦一年兩茬,已成為富民增收項目。
螃蟹膏滿黃肥時,正是吃蟹好時節。惠澤公司負責人王新軍提起一只大閘蟹介紹說:“我們通過探索尾水利用模式,公司大閘蟹養殖較之前節水接近50%。淡水少用了一半,蟹子的品質反而更高了。”在黃河流域“以水定產”、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剛性要求下,惠澤公司作為龍頭示范企業,實施大閘蟹養殖基地尾水工程,對養殖池塘進行了護坡、鋪網、覆膜,構建起了大閘蟹養殖三級水循環系統,養殖過程更加生態,品質更高。
以鹽堿地養殖海蝦、黃河口養殖大閘蟹等為代表的特色生態漁業,黃河口大米、大豆、灘羊等優勢產業,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東營市已初步形成了生態畜牧、特色水產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和五十億級鹽堿地特色大豆產業集群,讓科研示范的“小盆景”變成了產業發展的“大場景”。
東營市堅持以富民為導向,創新政府(平臺、園區)、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協同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闖出了鹽堿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墾利區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水稻標準化種植核心區1.5萬畝、海產標準化養殖區5.7萬畝、大閘蟹標準化養殖基地3萬畝,年產值分別達到2億元、4.6億元、3.3億元,輻射帶動了周邊30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13個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在墾利區的黃河口大米全產業鏈示范基地,引進龍頭企業,與種植戶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開展技術指導、發展訂單農業,促進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
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離不開改革的支撐。東營市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農村產權制度、鄉村治理機制等落地落實,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墾利區作為全省唯一縣區承接全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部5項任務,重構了集體經濟運行模式,大力推行村級“政經分離”改革,鼓勵村集體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讓群眾“以地入股”享受紅利。老十五村黨支部書記崔建玉說:“村里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發展多種新型村集體經濟,推動村集體收入由185萬元增加到450萬元,合作社成員人均分紅由4000元增加到8000元。”
秋收過后,廣闊的原野,田壟與植被形成的線條,舒朗縱橫,如同版畫。在河口區河口街道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地,一輛輛滿載糧食的運糧車進進出出,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河口區以推進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省級試點為契機,投資建成河口區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構建“服務共享、資源集聚、多元提升”三平臺,多樣化提供菜單式托管、套餐式托管、共享式托管等服務模式,示范實施糧食作物社會化服務面積12萬畝,為農民群眾節省農業生產成本423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東營的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實踐告訴我們,在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上,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向改革要動力,樹立大食物觀,走產業化新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鹽堿地種業創新、科技研發、示范推廣、擴容提質上持續發力,為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作出示范。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山東省東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