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深化醫保制度改革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環節,對提高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意義重大。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整合、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保目錄調整,藥品和醫療器械集中帶量采購、異地就醫結算,以及門診供給改革等政策措施,在擴大參保覆蓋面、減輕醫療費用負擔、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保障全民健康,以及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這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當下,對維護醫保資金的可持續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患者的診療決策一般由醫生作出,這使醫療機構也成為醫療服務的實際需求方之一,因此醫療機構間的競爭并不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僅通過整合參保者需求,制定支付政策,并進行集體購買醫療服務的策略,還不能完全確保醫保資金有效利用。
為此,政府還應從醫療服務的供給側入手,通過需求側治理的支付政策與供給側治理的準入政策協同發力,才能確保醫保基金的安全可持續運行,患者就醫購藥需求基本得到滿足,各級醫療機構有序發展,實現醫、保、患三方共贏。
首先,醫保部門在設計支付政策力圖實現待遇保障與基金安全的同時,還應與衛健等部門一道,深入了解轄區內醫療資源的配置狀況和利用效率,并結合轄區內醫療市場的承載力和醫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制定醫療機構準入的前提許可條件。
其次,醫保部門應與衛健、發改等部門共同深入基層調研,了解轄區內醫療機構大型醫療設備的配備情況,并根據轄區內的人口規模、年齡結構與社會經濟條件,對轄區內大型醫療設備配置的合理性進行估算,制定醫療機構采購大型設備的前提許可條件。此舉可以有效避免醫療機構運營成本增加,并有助于降低醫療機構運營風險。
最后,金融監管部門應嚴格監管金融機構對醫療機構授信的合規性,財政、衛健等部門也應出臺相應制度舉措,強化財經紀律剛性約束,合理保證公立醫院經濟活動及相關業務活動合法合規,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總而言之,深化醫保改革要充分考慮醫療市場治理涉及面廣、監管維度多的特點,需要醫保、衛健、發改、金融監管及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發揮多部門的政策協同效應,以更好實現改革的既定目標。
(作者:康書隆,系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