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打破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現代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拓寬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空間。受不同因素影響,部分高技能人才在職業空間拓展方面面臨供求關系“不匹配”、職業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職業發展領域存在“隱形門”等現實困境,這些問題影響著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干勁和職業熱情,制約了高技能人才創造潛能和創新潛力的充分釋放。有效拓寬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需要遵循人才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圍繞國家戰略布局創新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為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的拓展延伸提供完善制度保障和良好社會生態。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 職業空間 制度保障 制造強國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高技能人才是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是連接科技創新和產業現代化的重要主體,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①其職業空間的廣闊程度直接影響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使用和評價激勵。近年來,各地不斷創新高技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但高技能人才仍面臨職業發展空間受限和成長路徑單一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技能人才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創新創業熱情,削弱了高技能人才進行技術創新和長效發展的內生動力,長此以往,可能導致我國高技能人才后備保障不足。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需要著力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空間,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技能人才資源。

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的價值指向和實踐定位

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不僅囊括技能等級提升、職位職級晉升等核心內容,還涉及職業轉型、創新創業、跨域合作等新型擇業觀念。探索分析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的價值指向和實踐定位,是進一步繪制未來發展藍圖的前置工作,能有效確保高技能人才工作持續提質增效。

一是有助于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②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也顯現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行業產業基礎不牢以及傳統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現實問題,反映出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路途仍然任重而道遠。產業結構決定人才需求結構,人才需求結構水平又反過來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高技能人才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關鍵性作用,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主力軍。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能夠讓高技能人才擁有更寬廣的職業選擇空間和更暢通的職業通道,在制造強國建設過程中作出更大貢獻。打造一支倡導“切、磋、琢、磨”工匠精神和具備“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技術追求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充分釋放人才的效能和潛力,有助于搶抓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二是有利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從生成邏輯看,產業升級、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其中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高技能人才作為連結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重要一環,是新質生產力“生根發芽”的重要動力。賦予高技能人才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能夠充分釋放發展動力,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新供給與新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進而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技能人才是以傳統人力為代表的傳統工業過渡到以技術創新為代表的現代工業的核心紐帶,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的聰明才智,新質生產力才能實現“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的快速發展。

三是有利于將高技能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優質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多層次的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這與高技能人才支撐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促進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同樣的價值指向。技術工人隊伍,尤其是高素質技術工人隊伍對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隊伍的“高、精、尖”引領作用,能夠通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高技能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這一優勢傳導鏈條成立的關鍵環節源于高技能人才隊伍能夠“大顯身手”“發揮所長”。因此,賦予高技能人才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有助于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加強勁的內生動力。

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

受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發展水平略有偏差、隊伍建設制度不夠完善等因素影響,一些高技能人才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市場供求關系“不匹配”、職業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以及職業發展領域存在“隱形門”等現實難題。

一是部分高技能人才的供求關系存在“不匹配”問題。隨著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程的加快,三大產業的用工模式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高技能人才日益成為企業的“追捧對象”。然而,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均不約而同地面臨設備易得、崗位空缺、高級技工難求的尷尬局面,高技能人才緊缺現象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布局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一些傳統產業工人面臨自身技能專業化、數字化、智能化不足的現實難題,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市場中大量高學歷人才的學識技能無法適應企業的發展需求,進而形成一些傳統產業工人失業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同時存在的突出現象。截至2022年5月,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能達到2以上③。高技能人才供求關系存在“不匹配”的現象已經逐步從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中西部內陸欠發達地區,因此,提升產業鏈和高技能人才鏈的耦合度成為大勢所趨。從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從低價產品加工出口發展模式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設計制造發展模式的趨勢將會向縱深演進,現代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有增無減。如何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填補一些傳統產業工人的“技能缺口”,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亟待破解的問題。

二是部分高技能人才的職業上升通道存在“天花板”現象。職業發展空間是高技能人才工作滿意度的關鍵變量,對培養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具有重要意義。盡管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序列,每一位技能人才對于如何從學徒工成長為首席技師的職業發展路徑了如指掌,但由于職業資格等級認定申報條件的理論設計與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現實情境存在一定錯位,致使部分高技能人才取得首席技師職業資格后很難再進一步,在工作生涯的“黃金年齡”便觸碰到了職業發展的“天花板”。與此同時,技能人才職務崗位與職級薪酬、職業技能等級相互匹配,同時也與評價激勵制度有所綁定,這也造成一些獲得首席技師職稱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等級、職務職級、薪酬獎勵等方面難以持續進階突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技能人才創新活力的充分激發和釋放。相較于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等級評審制度,高技能人才職業成長瓶頸的不合理性較為突出。如何構建更為合理的技能人才職業資格評審制度、釋放高技能人才職業潛能,成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必解之題。

三是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領域存在“隱形門”現象。按照既有人才類型,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屬于兩類具有不同特點的人才隊伍,其職業發展空間、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也有所不同。高技能人才掌握專門知識和操作技能,主要從事生產和服務工作,能夠獲評職業資格等級和職業技能等級;專業技術人才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主要評定專業技術職稱。受職業身份、學歷學位、申報條件等客觀因素制約,高技能人才被排除在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審制度之外,形成了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之間的“隱形門”。高技能人才往往在職業技能等級序列中單向發展,對職稱評審“可望不可及、想做不能做”的現實窘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的上限。高技能人才的晉升機會有限,職業上升通道面臨瓶頸,橫向發展的“立交橋”不通暢,很容易對高技能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造成不利影響,阻礙其職業發展。建立切實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高技能人才縱向可發展、橫向可延伸的職業道路空間,成為塑造高技能人才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為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拓展延伸提供科學制度保障和良好社會生態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建設一支后備充足、結構合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勢在必行。拓寬高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增強高技能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需要遵循人才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圍繞國家戰略布局創新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為高技能人才職業空間拓展延伸提供科學制度保障和良好社會生態。

其一,遵循人才發展規律,建立因地制宜、完善科學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遵循高技能人才“從新手到專家”的成長規律和發展周期,建立因地制宜、完善科學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充分挖掘新手、熟手、專家等不同等級技能人才,讓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走向現代化、梯度化。隨著高技能人才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以及產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需要根據社會實際發展需求不斷對現有的職業技能等級制度進行調整拓展。我國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歷經“老八級工”制度、“五級工”制度、“新八級工”制度三個階段,需要充分了解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調整變化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凝練總結產業升級和人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演變趨勢,推動構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同時,鼓勵各地根據自身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切實需求,在現有“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序列基礎上,因地制宜構建特色鮮明、空間廣闊、激勵有效的地方性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減少資格認定評審的材料負擔和門檻限制,以充分激發高技能人才的聰明才智和發展活力。聯動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多方主體力量,配套構建適應現有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工學交替、聯合培養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

其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更加有效的高技能人才評價激勵政策體系。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圍繞高技能人才減負放權,不斷創新高技能人才評價和激勵制度。對于用人單位自主考核、用人單位和社評組織共同考核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可以充分下放并合理監督用人主體的自主認定權。鼓勵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按照規定自主確定技能人才認定職業(工種)范圍、自主設置崗位等級、自主開發制定崗位規范、自主運用評價方式,積極創新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方式方法。各級人社部門需要充分尊重市場需求和高技能人才成長特點,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為指引,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權力合理下放,充分調動用人單位主動管理的積極性,讓用人單位根據自身情形場景挖掘和培養認定高技能人才。地方主管部門需要以高技能人才發展規律為遵循,持續深化高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讓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符合社會規范和獲得業內認可,實現高技能人才“用的評得上、評的用得上”。在高技能人才激勵政策體系創新方面,踐行“技高者多得、技多不壓身”的技能發展理念,引導用人單位不斷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鼓勵推選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支持高技能人才成為用人單位職工代表和參與用人單位內部管理決策,還可以大力推薦高技能人才到群團組織掛職兼職和鼓勵高技能人才離崗創新創業。建立職業資格等級與專業技術職稱、學位學歷間的銜接制度和認定制度,讓高技能人才享有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廣闊的職業發展通道,讓在聘的高級工、高級技師、特級技師等享受相應層級專業技術人員待遇,打破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④。

其三,圍繞產教融合發展,不斷拓寬高技能人才發展事業平臺和創新舞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大力組織推廣世界技能大賽、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各行業和地方各級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各類專項賽等技能比拼賽事,形成涵蓋“從國際到國內,從行業到地方,從企業到學校”、彰顯中國特色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搭建集世界技能大賽綜合訓練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訓基地為一體的高技能人才平臺體系,推動職業技能競賽成果落地生根。建立多主體參與、多路徑執行的職業技能競賽保障機制,組建由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構成的職業技能競賽專業組織團隊,提高競賽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對于在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獎的技術人員,除了提供獎金、榮譽稱號等表彰獎勵外,還可以提供學歷教育、職業技能等級提升等特殊獎勵,鼓勵企業對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的獲獎員工升職加薪、優先培養。以此激發高技能人才主動學習、敢于比拼、積極提升的職業熱情,讓社會涌現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技能報國舞臺廣闊,建功立業正逢其時,強化“工學結合一體化”理念,鼓勵高技能人才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砌筑、焊接、花藝、瓷磚貼面等日常技術工作中尋找創新點和突破口,使技能報國之路越走越寬,讓“小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其四,強化技能報國導向,大力營造聚天下高技能人才而用之的良好社會生態。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廣泛開展“勞動創造幸福”“勞動美是社會美”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擦亮奮斗底色。注重提升高技能人才知識技能素養,鍛造高技能人才擔當奉獻品格,弘揚“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引領和社會標桿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社會上要營造氛圍,推動形成尊重人才的風尚,對他們的崇敬、熱愛、關心,要超過流量明星等,這是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深入開展高技能人才先進事跡宣傳工作,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平臺,結合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依托“人才公園”“人才綠道”等實體陣地,使技能報國的理念深入人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全社會形成踏實敬業、潛心鉆研、勇攀技能高峰的職業風貌,營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成就技能的社會氛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動員各方力量、多方主體樹立“大宣傳、重普及”工作理念,用好職業技能競賽這股巧勁,澄清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的錯誤認識。積極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奏響技能報國的交響樂,讓技能成就未來、技能改變命運成為青年人、勞動者長遠追求,推動高技能人才持續涌現,使制造強國事業后繼有人。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四川大學人力資本開發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曾彥強、張云具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①羅哲、張云具:《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歷史脈絡、理論邏輯與路徑構思——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視角》,《社會科學輯刊》,2024年第1期,第161—170頁。

②劉坤:《制造業強起來步伐持續加快》,《光明日報》,2024年2月22日。

③馮華:《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多棱鏡)》,《人民日報》,2022年5月13日。

④高文書:《健全職稱制度體系 拓展職業發展空間》,《中國人才》,2017年第2期,第12—13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