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歷史主動和堅強決心,是新時代新征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是指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牢牢把握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注入強大動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一、深刻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重大意義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工業化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現代化的進度和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新型工業化加快推進,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企業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要深刻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的根本保障。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要把黨中央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抓緊抓實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根本在于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通過改革激發各方面創業創新創造動力與活力,在深化改革中開辟廣闊前景。
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39.9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31.7%。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質量產品供給、產業基礎能力等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依然較多。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這些問題,推進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工業和信息化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人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圖為2024年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新華社記者 李鑫/攝
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需要統籌兼顧、同步推進。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發展格局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加強制度建設,提升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推動新型工業化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緊迫需要。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日益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強前沿重點領域布局,搶占發展制高點。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為贏得國際競爭戰略主動提供堅實保障。
二、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重要要求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系統部署,對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決定》重大部署,緊緊圍繞中心任務,堅持守正創新,準確把握工作要求,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加強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當前,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面臨的任務艱巨繁重,面對的挑戰前所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必須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領會黨中央改革意圖,把準改革指向,謀劃落實舉措,堅定不移地把黨的領導貫穿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運用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圖為2024年8月28日,寧夏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公司數字化車間內,自動導向搬運車正在作業。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攝
把牢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場。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產品和服務需求是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追求貫穿改革始終,既要著力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升信息通信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要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善于總結基層典型經驗,及時反映地方、企業、行業和人民群眾意見訴求,使改革舉措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符合人民愿望。
突出問題導向。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弊端和結構性矛盾,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引領改革全方位展開、向縱深推進。緊扣推進新型工業化目標任務,深刻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重大趨勢,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經營主體動力與活力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風險問題等,不斷為產業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強化制度建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要把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位置,注重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不斷健全已有制度,根據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緊密結合產業實際,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行業治理的共性問題、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和標準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提高制度執行力,更好地在制度軌道上推進各項工作,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行業治理效能。
注重系統集成。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系統思維、全局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加強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注重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方面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改革取向一致性,提升改革整體效能。著眼推進新型工業化重大任務,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安排改革舉措的先后順序、節奏時機,不斷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各項改革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三、扎實抓好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重點任務
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錨定實現新型工業化這個關鍵任務,對標對表《決定》對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的重大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一是推動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強化發展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加強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堅定不移筑牢制造業。推動進一步優化財稅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戰略任務資金保障機制,加大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公共服務等的支持。進一步深化產融合作,推動健全金融支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機制,構建重點產業鏈攻關的全鏈條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優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完善基金績效考評體系,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推動完善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抓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實施,一體推進技術攻關、迭代應用、生態培育,加快重大戰略性技術和產品攻關突破。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項目,在企業布局建設更多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建設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網絡,優化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推進試驗驗證平臺和中試平臺建設,提升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指導國家高新區實施新一輪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推動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促進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市場,打造“火炬”品牌升級版。
三是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健全強化重點產業鏈發展的體制機制,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堅持“一鏈一策”,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鏈主企業和用戶企業“雙牽頭”攻關模式,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化點成珠、串珠成鏈,形成良好產業生態。建立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健全政策體系,創新合作模式,鼓勵轉出地與承接地建立產值、收益、用地等指標的分享機制,聚焦強鏈補鏈辦好產業轉移對接活動,推動提升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
四是健全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體制機制。加強統籌謀劃、分業施策,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專項行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進一步優化政策工具箱,強化制度約束和標準引領,加強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廣應用,促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圍繞軌道交通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5G等領域,健全提升領先地位的體制機制,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推動完善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探索建立包容審慎的適應性監管體系,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6G、原子級制造、清潔氫、新型儲能等新領域新賽道,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孵化與加速政策體系,落地一批重大應用和產業化項目。推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
五是健全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制度。搶抓數字技術變革機遇,推動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點”、“線”、“面”協同發力,打造企業標桿,推進鏈式改造,建設數字園區、智慧集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夯實技術底座,發展智能產品,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開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動,選擇重點行業打造100個應用場景、1000家標桿企業。大力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先進計算、工業軟件、大數據、區塊鏈、衛星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推進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IPv6等規模部署和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體系化發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強化網絡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
六是健全工業綠色發展機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進工業發展方式創新,擦亮新型工業化生態底色。完善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促進政策,健全工業節能節水、減污降碳等領域標準體系,加強節能降碳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推廣應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完善綠色制造標桿培育機制,創建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工業園區。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完善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發展政策,持續推動內河、近海船舶電氣化改造。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促進企業、園區、行業、區域間循環鏈接和協同利用,健全大宗工業固廢管理機制,構建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發展。加強碳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制定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推廣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積極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
七是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服務和管理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推動中小企業在數量質量提升、協同創新、數字化轉型、融資促進、助企服務、融通發展、國際合作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健全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和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分級分類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構建優質高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好用好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建設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健全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相適應的要素保障制度,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強化金融精準支持,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機制,助力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八是提升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更好發揮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引導作用,加快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規劃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做好“十四五”規劃總結評估,加快“十五五”規劃預研。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推進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科技、貿易、環保等政策協同,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我國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行業指導,健全政府部門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提升服務企業能力和水平。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