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社區是廣東汕頭知名傳統僑鄉,常住人口約6000人,旅外鄉親多達13000人。改革開放初期,社區旅外僑胞紛紛慷慨解囊回報桑梓,興建了300多座府第宅院,形成別具一格的僑房民居。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不少僑眷的外遷,老僑房長期閑置,逐漸破敗。一方面,部分衰敗的僑房成為危房影響安全;另一方面,在社區建設空間“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閑置僑房造成了資源浪費。如何治理破敗的僑房片區,既是僑胞的牽掛,也是社區的“心病”。
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契機,東湖社區全力探索破解僑房治理困境之路。在黨建引領下,以“僑房管家”項目為依托,東湖社區兩委通過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廣泛動員涉僑資源、鏈接外部專業力量、激活社區居民參與等,挖掘僑房價值、盤活閑置資源、提升社區風貌、帶動文旅發展、建設美麗僑鄉,推動東湖社區“百千萬工程”深入開展。
運營管理,建立僑房管家運作機制
為解決僑房產權破碎、房主盤活意愿不強、社區居民支持度不高、改造投入大、利用方向難協調等一系列難題,東湖社區成立“僑房管家”專項工作小組,負責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推進。專項工作小組積極推行“一房一議”“一厝一管”,即按照僑房實際情況和僑胞房主意愿,以代管、托管等模式接受僑房房主的委托,按照“積極實施‘看護型’、逐步推動‘管養型’、個別試點‘公益型’、大膽探索‘運營型’”的思路,對受托管理的僑房進行安全養護、保育活化和運營管理。
同時,東湖社區成立國土組、基建組等核心項目組以及黨建組、農林水務組、民政組、辦公室和黨群服務中心,重新確立組織分工,配合推進“僑房管家”項目。例如,國土組利用無人機等現代設備,勘探整個社區的土地情況和僑房閑置情況,建立僑房信息管理檔案;基建組項目招標、合同管理,協調造價公司、設計公司、監理公司、施工單位、運營公司等,對項目信息進行追蹤和跟進。據此,東湖建立起覆蓋僑房確權、保護管理、風貌提升、開發利用的僑房管家項目全流程運作機制。
多方聯絡,建立長效溝通協作機制
東湖社區內擁有300余座閑置僑房,不同的房主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對此,社區建立統一的僑房臺賬,在僑房資產梳理過程中,發現僑胞訴求主要有四類:文化傳承者期望社區文化得以延續,視僑宅為關鍵的文化傳承載體,希望其得到妥善保護;情感守護者則展現出強烈的產權意識,這種意識源自情感而非經濟價值,僑宅作為他們與社區的情感紐帶,承載著團圓和紀念的深層意義;被動管理者沒有精力投入管理過程中,期望最小化參與;經濟利益追求者更加重視僑宅和宅基地的經濟價值屬性。
東湖社區“家家有番客、戶戶有僑親”。社區常通過老人理事會、慈善會等在村社會組織以及各個同鄉會等在外社會組織與僑胞聯系,積極推動各個同鄉會參與僑房產權人聯絡和動員相關工作,并建立長效的溝通協作機制,逐漸破解“聯系不上”“訴求不清”“意愿不強”的難題。同時,為解決僑胞對僑房“被牟利”“被占用”的擔憂,汕頭市司法局在東湖社區掛牌設立涉僑糾紛化解工作聯絡點,依法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合法權益,消除僑胞對于僑房盤活的顧慮。
整合資源,建立僑房盤活利用機制
僑房盤活利用涉及設計、修繕、施工、運營等多個專業性強的環節。東湖社區在社區黨委領導下,以多種方式將傳統意義之外的非直接相關方——專業運營公司、青年創客、高校智庫等專業力量整合進來,在僑房管家項目推進的各環節發揮作用、形成合力。
在空間改造后的運營環節發力,才能真正激活僑房價值。社區黨建顧問、專業運營團隊等力量的介入,為僑房空間的持續運營和激活提供了動力。來自汕頭市委黨校的社區黨建顧問楊老師在推進“支部建在網格上”的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時,為東湖社區策劃了五條精品“僑農文旅”線路,將僑房改造片區作為五條精品路線之一,以吸引旅游消費、文化消費群體。近期,東湖社區還邀請新型社團“文化落腳青年組”進駐社區,依托社團力量組織潮汕青年文化主理人、文化大咖、鄉村規劃師和文化工作者等在改造后的米倉會議室開展研討活動,以“海邊的事業”為主題,共同研討社區業態營造之路,以點帶面,凝聚更多社會資源和力量;從始至終,打通從設計、施工到運營的環節,改變以往政府項目“力量單一”的局面,東湖社區僑房盤活利用獲得了持續動力。
剛柔相濟,建立健全民主參與機制
以正式制度為僑房盤活利用提供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為社區居民明確行為邊界。東湖社區通過召開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逐個網格入戶宣傳、節假日組織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征求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出臺了《濠江區廣澳街道東湖社區古村落保護居民公約(稿)》以及《東湖社區“僑房管家”工作規程》等,通過一系列細致的規定和措施,在明確社區自建房建設管理、整村風貌管控、古村落核心區管理等基礎上,對僑房確權、保護管理以及開發利用等提供指引,以規范、引導居民在推進僑房管家項目以及社區農房管控、鄉村風貌提升等方面的行為。
在建立剛性約束的同時,采用情感治理等柔性措施更能調動社區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參與。首先,東湖社區在日常工作中積極開展黨政干部情感教育與培訓,鼓勵干部與居民的直接互動,增強干部對海外僑胞與社區居民需求的敏感性與同理心,使其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回應社區成員的期望;其次,東湖社區建立健全民主參與機制,通過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愛國華僑座談會、大學生座談會等方式,讓僑胞與居民參與到僑房盤活利用中,增強其參與感和歸屬感;再次,實行信息公開機制,確保財務信息和村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建構主體間信任關系,積累正向情感資源;最后,發揮老人理事會、東湖設計師以及周邊高校志愿者等力量的作用,通過舉辦社區活動、提供社區服務、搭建溝通平臺等,增加社區居民的理解與信任。
在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僑胞鄉親、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東湖社區僑房得到更為妥善的保育和有效的利用,僑房保育活化工作成效進一步凸顯。截至2024年10月,社區已有32間僑房納入“僑房管家”項目的委托管理范圍,并形成了僑博館、海員華僑俱樂部、樹下咖啡屋、米倉會議室、卓厝巷街區等僑房活化保育成果,傳統僑鄉社區的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汕頭大學僑鄉振興研究中心 王利平 王松陽 陳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