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連通南北,千秋工程潤澤大地。南水北調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之一,澆灌著北方的經濟命脈和民生命脈,串聯起生機勃勃的發展圖景,映照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
長期以來,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區缺水,惡化了生態環境,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從宏偉構想提出,到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并動工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論證工作歷經半個世紀,這一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施工最復雜、水質要求最嚴、移民搬遷強度最大的工程,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最終成為了現實。
一部南水北調歷史,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為了沿線人民能夠喝上好水,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一代又一代淅川移民舍小家為大家,歷盡艱辛,無悔無怨。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如今,南水已成為沿線城市的主力水源,沿線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受水區地下水位顯著恢復,有力促進了區域均衡發展、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10年累計調水超680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106.37億立方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匯聚民心民智民力,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為民造福之路。細火煮得真味,日月雕成山河。南水北調,既是“振興水”“幸福水”,更是跨越世紀的不變初心、為民造福的責任擔當。從渠首淅川的藍天碧水、游園走廊、盤山公路,到沿線廊道的生機盎然、山清水秀、壯美景觀,再到受水地區的生態經濟、文化旅游等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南水北調已經發揮出了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調由構想變成現實,靠的是黨的領導和決策、群眾的力量和智慧。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要大力弘揚南水北調精神,團結一心、頑強奮斗,爭取創造更多新的奇跡、鑄就更多新的輝煌。(作者:李吉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