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唯一一所以“審計”命名的全日制高等學府,創建于1983年的南京審計大學(簡稱南審)是中國審計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因審而立、為審而存、依審而興、靠審而強。學校坐擁浦口和莫愁兩大校區,其中主校區浦口校區依傍老山,其山脈可追溯至震旦紀。校園內景致宜人,湖面平靜無波,湖畔水草茂盛——南審的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就在這樣和諧的生態環境中得以推進開展。
國際視野、開放思維、審計特色,南審的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展現了獨特的樣本價值。如何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語境下推動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在審計內容、關注重點、技術方法方面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國際合作與人才培養?如何處理審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和全球經驗的關系?人民論壇調研組帶您走進南京審計大學,了解該校在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中的相關實踐。
深入學習重要回信精神 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2023年7月4日,對南審人而言,是一個銘刻心間的重大日子。這一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致以親切回信,鼓勵他們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成功培養近300名審計專業人才。2023年,該班37名留學生向習近平主席致信,分享了他們在華學習的寶貴經歷,并表達了將永遠銘記這段經歷,珍藏與中國結下的深厚情誼,致力于成為增進中國與所在國家友誼的使者。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極大地鼓舞了南京審計大學的全體師生。學校將全面學習領會重要回信精神作為重點工作,貫穿于人才培養和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引導師生深刻理解和把握回信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及實踐要求。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審計擔負重要使命。南京審計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董必榮表示,伴隨著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要以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深刻踐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以系統思維和戰略定力構建審計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向世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路徑。
“牢記殷殷囑托,矢志接續奮斗,奮力開創審計高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是南京審計大學新時代的重要使命。校黨委常委會圍繞“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審計留學中國品牌建設”“做好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新時期學校如何推進教育國際化再上新臺階”等四個調研專題,進一步完善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專項行動方案。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致力于構建審計教育國際化框架,全力打造“審計留學中國品牌”。
國際合作花開錦簇 行業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
2024年11月8日,南京審計大學舉辦了聘任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安東尼·普耶茲先生為榮譽教授的儀式暨演講會。安東尼·普耶茲教授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底蘊,在演講會上,他以《內部審計2035年愿景》為主題,分享了IIA對未來內部審計發展趨勢的研究成果,建議從轉變對內部審計的認識、擁抱科技、拓展內審工作范圍、內審連接戰略和建立人才輸送通道等五個方面做好迎接未來的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安東尼·普耶茲教授的前任,即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原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錢伯斯教授,也是南京審計大學聘任的海外院長。此外,南京審計大學還聘請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審計長擔任榮譽教授。據介紹,這些舉措使得南京審計大學與國際組織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助于將國際審計行業資源轉化為學校教育資源,也能更好發揮自身優勢,更長久有效地服務國家審計事業發展。
自創立以來,南審一直遵循“特色、質量、國際化”辦學理念,踐行“誠信、求是、篤學、致公”校訓精神,風雨傳薪,奮發圖強,現已發展成為審計人才培養的搖籃、審計科學研究的基地、審計事業發展的智庫和審計國際交流的窗口。
2024年10月22日,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迎來了來自26個國家的58名優秀審計官員,這些留學生經過層層選拔和各國審計長及相關部委推薦,得以在南京審計大學開啟他們的學術旅程。
在開學典禮上,審計署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李明書希望留學生們學有所成,服務各國國家審計事業,推動完善各國治理,感知一個開放的中國、文明的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并傳遞給更多的人。董必榮對留學生們提出三點期望:讀懂中國審計、傳播中國審計、反哺中國審計。希望留學生們通過審計這個窗口搭建中外審計機構之間橋梁,推動中國審計與國際審計的接軌與融合。
來自毛里求斯的留學生代表韋颯表示,“在踏上這段旅程時,記住要為世界各地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和機構的問責制作出貢獻,并通過共同努力,開辟一條通往卓越審計的道路,這條道路將體現誠信、協作和持續改進的價值觀。”
2024年11月16日,赴京研學的南京審計大學國際班91名留學得到了中國審計署審計長侯凱的會見——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具體體現。來自坦桑尼亞的學員代表安寧表示,項目將信息技術與審計相結合,使學生可以應對快速的技術進步,公共財政審計課程使學生能為各國政府治理作出有價值的貢獻。通過到中國北京、山東和浙江等地現場學習,展示了審計對公共福利和國家治理的切實影響。廣大留學生紛紛表示,要珍惜在南審的學習機會,做增進中國與所在國家友誼的使者,為各國審計事業的不斷發展貢獻力量。
涵養國際人才培養生態 促進審計國際合作
據南京審計大學發展改革辦公室主任徐波介紹,學校秉承“國際化”的辦學理念,不斷探索和深化國際化辦學的形式與內容,積極推動國際教育資源本土化進程,同時加強在地國際化建設。
南審已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被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認證為中國唯一的合作級“內部審計教育伙伴”高校。同時,學校也獲得了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的認可,被評為“全球培養ACCA人才最多的大學”及“白金級培訓機構”。學校還與法國SKEMA商學院合作建立了國際聯合審計學院,并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合作開展了會計學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23年5月,學校獲教育部批準,增設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外國碩士學位教育。
孜孜以求,碩果累累。目前,南京審計大學已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寬口徑、多領域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積極派遣青年教師參與聯合國審計項目,累計已有74人次教師執行了104項聯合國審計任務,其中15名教師入選聯合國審計人才庫。同時獲批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國家留學基金委“國際組織后備人才項目實施高校”等項目,并設立“青年國際人才班”“國際組織學院”。目前已派出近60名學生到國際組織交流實踐。
此外,學校與世界審計組織、亞洲審計組織、聯合國審計委員會、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眾多國際行業組織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不斷拓展其國際視野與合作網絡。
專家們評價道,南京審計大學的國際化戰略超越了傳統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模式,構建了一個全面且互通的國際化生態系統。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立強認為,南京審計大學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的各項舉措,進一步提升了審計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開闊了南審師生的國際視野,促進了中國審計與國外審計同行、有關國際組織在審計理論與實務成果上的交流分享。
同濟大學原副校長、國家現代化研究院聯席院長江波指出,在新形勢下,南京審計大學秉持開放思維,需要為教育國際化做好頂層設計,把中國經驗、南審特色傳播好,把學科建設架構好,把人才培養好,展現在國際合作和國際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價值。
服務國家戰略 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從審計這個窗口,世界看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偉力,有海量的中國好故事值得傳播。從審計這個窗口,世界看到了中國之治的氣勢如虹,有巨量的中國好聲音值得唱響。審計不但服務于中國之治,也服務著世界之治。中國正積極推動國家審計制度的現代化轉型,為全球國家審計領域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實踐經驗。近年來,中國審計署積極參與最高審計機關國際準則和指南的制定工作。2023年1月1日,中國審計署審計長侯凱正式履任聯合國審計委員會主席,這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審計參與和促進聯合國完善治理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中國審計師在履行國際審計職責、共同推動國際審計事業發展方面,進入一個新時期和新階段。
時代的召喚和時間的淬煉,進一步凸顯了審計的專業價值及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度過四十周歲的南京審計大學澎湃如昨。
龍海波,南審2001級審計專業校友,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及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研究組織處處長,并在西部地區掛職鍛煉。他表示:“審計是國際合作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際合作中,母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路子越走越闊。”
南京審計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辦公室主任丁國勇介紹道,南京審計大學在課程設置上著重展現中國審計特色,特別開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中國審計制度”“中國審計文化”等一系列課程,并輔以審計前沿系列講座,向學生介紹政策落實跟蹤審計、資源環境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以及大數據審計等領域的最新技術和方法。此外,課程體系中還融入了“國際審計準則和實務”“審計體制國際比較”以及“超國家組織治理與聯合國審計”等內容。來自埃塞俄比亞的2023屆留學生李大非分享道:“在南京審計大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入學習了審計專業知識,還深受‘誠信、求是、篤學、致公’校訓的熏陶與影響。”
南審的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留學生項目,其培養質量已贏得各派國最高審計機關的高度贊譽,并在國際上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些畢業生們在結束學業返回各自國家后,迅速成長為所在國審計機關的業務中堅,他們積極促進中外審計交流,推動了各國審計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斐濟留學生杜思聰在學成歸國后,成功將中國IT審計理論與技術帶回本國,斐濟審計署成立了IT審計部門,并任命杜思聰為部門主要負責人。來自薩摩亞的留學生安潔說,“在南京審計大學學習是一段令人興奮的經歷,這所大學提供了嚴謹的學術課程和充滿活力的文化交流。”來自柬埔寨的校友尤楠說,“我將繼續致力于推廣中國審計經驗,與中國同行保持密切溝通。”老撾校友萬芬說,“南京審計大學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學習了現代審計技術方法和技術經驗,并嘗試將中國審計經驗在老撾進行實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董必榮看來,國際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在注重特色的同時,更要有一個寬廣的視野,有一個胸懷全局的格局。站在新的時代方位,南京審計大學將全力推進“116”國際化戰略,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國際交流交往平臺構建,堅持學科融通、經驗互鑒,注重人文底蘊熏陶,積極擁抱新科技,為建設審計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作出新時代的“南審實踐”。
(人民論壇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