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峰會——第十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11月21日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出席并致辭。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張來明,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等在開幕式上發言。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駐會副主任易會滿、人民日報社社長于紹良出席。
本屆論壇峰會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有經濟研究智庫、中國人民大學國有經濟研究院提供智庫支持,國家治理雜志社、人民智庫、人民論壇網承辦,明源不動產研究院提供課題支持。
在“2024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峰會——第十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成果發布單元,“2024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暨國家治理創新經驗課題調研成果”正式發布。“2024國家治理創新經驗”課題調研活動通過案例征集、專題調研等,總結實踐創新經驗,提出有效對策建議,形成系列調研成果。課題調研成果報告分為兩部分:一是“2024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創新經驗案例”,二是“2024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入選課題調研成果報告的創新經驗與典型案例,符合創新性、科學性、有效性、普適性、影響力5項評價指標要求,由人民論壇調研組專家深入一線專題調研后總結提煉提升后形成,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實踐意義與借鑒作用。
“2024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分為“高質量發展”與“黨建引領與基層治理”兩個主題,每個主題選取了10家典型案例,共計20家。“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三聯探索”入選“2024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典型案例”。
安徽三聯集團是集產、學、研于一體的民營科教集團。三聯創始人、留日醫學博士金會慶教授1990年回國創辦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1997年組建安徽三聯集團。三聯集團現有員工近2000人,其中博士29人、碩士650人、留學回國人員83人。擁有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2家,主要分布在合肥、上海、北京、黃山、日本。業務范圍為產、學、研三大領域。
作為1997年創辦的安徽省第一所民辦高等學校,安徽三聯學院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應用型辦學理念,堅持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科技創新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并重,堅持“特色辦學、錯位發展、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打通產與教、教與研、學與用的路徑,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探索出產教融合的“三聯模式”。
安徽三聯學院秉持與生俱來的產學研基因,與安徽三聯集團兄弟單位“浸潤式”地開展產教融合,從歷史沿革來看,三聯學院產教融合契合當時的科技發展和生產力發展情況,從融入、融通到融合,路徑清晰。
1997—2007年產教融入時期,學校與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共同申報“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新專業、編寫教材、共建“訂單班”“冠名班”。
2008—2017年產教融通時期,學校與集團旗下企業合作共建學科專業集群、協同創新中心、雙能師資隊伍和產教融合平臺,交通安全、服務機器人等2個教育部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1個安徽省非遺傳習基地獲批運行。
2017年至今,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學校與集團旗下兄弟單位共建的3個產業學院已獲批安徽省產業學院,共建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
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基因是安徽三聯學院產教融合的底色。依托集團的天然稟賦,協同育人機制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基礎夯實。“血緣式”產業學院、“集群式”學科專業、“雙棲型”師資隊伍、場景式教學課堂等以“共建、共創、共享”為重點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逐步建成,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
學校與集團旗下三聯交通、三聯機器人、上海聯岸等公司,協同集團組建的國家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服務機器人研究事業部等科研機構,集團參與共建的企業、科研機構攜資金、人員、設備、無形資產等進入產業學院,其中三聯交通公司為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碩士點聯合建設的累計投入達到5000萬元。
學校在產業學院中創新性設置了產業學院院長、總工程師崗位,集團遴選具有優秀管理經驗的領導干部和技術骨干,兼任院長或總工,加強產業學院班子建設。產業學院融合企業管理模式,將評價“指揮棒”向協同育人傾斜,營造雙向互動氛圍。
產業學院專業課程聚焦新興產業領域,集團旗下參與共建的企業、科研機構已將400余項專利、軟件著作權整合打包“搬進”學校,學校將專業課程、畢業設計“搬入”企業……共建“課工廠”“課程館”“項目庫”等多類型教學課堂,校企共同打造實踐“金課”47門次,立項省級“微專業”2項、校級1項,大幅提升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的保障使得學院和集團企業互相助力、彼此賦能。得益于產教融合,三聯集團旗下“三聯科技”板塊成就斐然,包括國家級車輛駕駛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事故預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交通事故預防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安徽三聯事故預防研究所、交通信息與安全省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三聯科技系”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32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14項,國家、行業標準制定9項,國家專利603項。
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和安徽錨定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的“三地一區”發展目標背景下,安徽三聯學院在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做好頂層設計,以改革的邏輯和市場的辦法開展產教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實效。如:協同集團內外重點企業,靶向對接安徽十一大新興產業,按照產業面向,打造應用型特色專業集群;積極培育建設3個新專業集群。學校44個招生專業75%面向安徽十一大新興產業,近兩年新增的6個本科專業100%面向新興產業,涉及安徽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統籌產業鏈、企業鏈、科技鏈、教育鏈和人才鏈,協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服務中小微企業工程技術管理等崗位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畢業生平均去向落實率95%以上,單位滿意度達96%;超六成畢業生在地方中小微企業就業,尤其是“項目制”“訂單化”式的專項人才培養,為智慧交通、現代康養、數字創意類企業等緊缺人才提供供給。
安徽三聯學院的產教融合模式,緊盯時代背景和政策機遇,堅持產業引領和市場導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順應社會需求和區域發展的大勢,夯實產教融合的方法、路徑和舉措,順勢而為,聚力成勢,暢通產教融合平臺,著力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安徽三聯學院遵循改革的“三重邏輯”,即改革的宏觀邏輯——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統籌教育鏈、科技鏈和產業鏈三大資源一體化辦學,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創新;改革的中觀邏輯——以產業人才需求為牽引、產業技術創新為載體,實施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聯合舉辦產業學院,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的微觀邏輯——以產業工人技術技能需求為牽引,以企業真實場景的實踐教學和技術創新為載體,由高校專業導師和企業技術導師合作育人,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走出了一條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崛起之路。
(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