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召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優勢產業是我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目前我國既在一些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家電等領域形成了較強的比較優勢,也在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以及部分化工、電子電氣、機械行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總體來看,我國目前在這些優勢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還不夠堅實,主要還是基于性價比優勢,還沒有形成較為堅固的專利、技術和品牌等領先優勢,很多產業還面臨著“后有追兵、前有圍堵”的壓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這是我國產業領域今后推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國優勢產業的競爭力來源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各國產業特別是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時刻處于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培育本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就顯得尤為重要。競爭優勢有不同的來源,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源于要素價格低,特別是勞動力價格低等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很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進入工業化的起步階段,主要依靠的是要素成本低的優勢。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國家很快就會失去這個優勢,因為總是有很多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不斷進入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
二是源于規模經濟、產業配套能力齊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等效率提升帶來的成本和質量優勢。產業配套能力對競爭力有重要影響,齊全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較大的經濟規模使企業有更多的機會通過“干中學”效應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快速發展,也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第一類競爭優勢不同,第二類競爭優勢不會因發展水平高而自動削弱,但也存在其他國家可以模仿的問題,競爭優勢也不一定非常穩固可靠。
三是源于專利護城河、技術和品牌等帶來的競爭優勢。這類優勢來自原創性技術、長期的生產經驗和知識積累,或者來自長期的品牌建設,其他國家很難模仿,我們稱為“不易模仿”的優勢。品牌等優勢還可以為所在國帶來巨大的實際利益,比如一些國外產品雖然印有“中國制造”,但在其價值鏈中,由其他國家掌控的研發、市場開發、客服占了很大比例,而外包給我國加工環節的附加值很低,這體現了品牌的重要優勢。
當前我國主要產業的競爭優勢已經超越第一個方面,主要在于第二個方面,但大多數行業尚沒有第三個方面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還沒有形成其他國家不易模仿、來源比較穩固的競爭優勢,因此,需要不斷培育競爭優勢,提升國際領先地位。
產業外遷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是影響我國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的主要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和國際環境的變化,特別是面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我國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正持續受到沖擊和挑戰。
一方面,產業較快外遷的挑戰。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現部分產業的外遷是正?,F象。歷史上,全球已經經歷過4次較明顯的產業大轉移。第一次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從英國向美國的轉移;第二次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從美國向德國和日本的產業轉移;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從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的轉移;第四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亞洲“四小龍”向中國內地的轉移??傮w上看,第二次到第三次再到第四次產業轉移以20年左右為一個周期,從這個經驗看,目前我國也到了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國近年來的產業外遷與前幾次基于經濟原因的自發轉移不同,疊加了他國圍堵打壓的因素。這就使得我國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規??赡茱@著快于基于經濟原因的自發轉移,這也成為影響我國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的重要威脅。
另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創新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挑戰。近年來我國一些優勢產業,比如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等技術路線并沒有完全固定,仍然存在誕生顛覆性技術的可能,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固態電池技術、氫能技術等,如果其他國家率先實現突破,可能會影響我國的產業領先地位。此外,進入新一輪產業革命以來,各領域技術出現加快突破的趨勢,特別是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相疊加,“機器換人”、無人工廠的快速發展使得不少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原本發達國家難以在本國生產的產品也具有了本國制造的可能,這些也對我國產業的領先地位提出了不小挑戰。
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需著重完善三方面體制機制
通過原創性技術建立專利護城河、塑造品牌等,都需要長期的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當前我國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第一,完善保障產業供求動態平衡和良性競爭的體制機制。即便是優勢產業,在產能利用率偏低和過于激烈的競爭下也很容易導致行業利潤低下和“內卷式”發展,最終影響產業升級發展的能力。對此,在投資方面,要通過改革和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保障經營主體在投資新項目時自主決策、自負盈虧,防止過度的投資激勵導致企業非市場化決策。在市場監管方面,要根據不同行業產業結構特點,對企業數量過多、低水平競爭嚴重的行業大力促進兼并重組,著力形成部分龍頭企業,有效引導產業發展,并帶動大量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在促進企業合作形成良好生態體系方面,要形成防止產業鏈上的優勢企業利用市場優勢地位不合理侵占上下游企業利益的機制,包括防止大企業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上下游企業貨款等。此外,要繼續堅持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提高企業生產差異化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促進企業間差異化、良性競爭。
第二,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和各地區錯位布局、分工合作的體制機制。錯位發展既可以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產業配套效應,還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差異化分布的產業布局,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大量產業布局于東部地區,中西部產業集群相對薄弱并對經濟發展帶動能力不強;各地產業同質化程度較高,地區間錯位分工不足等。當前,我國東部地區不少產業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大量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較快,應抓住優化產業布局的有利時機,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動形成以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產業集群在各地合理分布、錯位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產業布局。首先,在國家層面打造一批跨地市甚至跨省布局的世界級產業集群,使之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產業帶。其次,在省一級層面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包括正在謀劃中的未來產業集群為基礎,打造一批國家級產業集群。最后,以省、區、市為基礎,打造合理分工、區域特色明顯的縣市級產業集群。通過強化改革攻堅,打破利益格局,增強各層級產業集群規劃的統籌協調和合理分工,形成不同層級產業規劃的錯位布局發展機制,促進我國優勢產業進一步提質增效,提升領先地位。
第三,完善提高質量和附加值的相關機制,實現從技術升級到附加值升級的轉化。優勢產業要能夠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因此需要完善質量監督機制,促進優勝劣汰。通過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加強全供應鏈、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嚴格監管、嚴厲處罰和嚴肅問責,保障商品和服務質量水平。此外,優勢產業不僅要能夠生產出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還要能夠創造高水平的附加值;不僅能夠生產優質產品,還要能夠提供高水平的要素回報,形成員工有收入、企業有利潤、國家有稅收的高質量發展態勢,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購買力,促進國內大循環更為順暢。只有這樣,不斷升級的國內大市場才能為優勢產業提供強大的市場牽引力量,增強優勢產業升級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