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遼寧省、沈陽市政協的大力指導和和平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和平區政協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以融合發展、聯動履職等方式創新履行政協職能,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平實踐進行了積極探索。
聚焦謀實事、助發展,以更強擔當在服務中心大局上彰顯政協新作為
一是緊扣中心大局建言資政。堅持“黨政出題目、政協做文章”,每年圍繞全區中心工作確定30個以上調研課題,各民主黨派和專、地委會今年形成調研協商報告32篇,為推動和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決策參考。特別是在“創建智慧教育示范區”等3個常委調研課題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等3個對口協商課題中提出24方面51條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得到區委、區政府領導的批示。
二是助力招商引資積極作為。深化“招商也是履職、項目建設也是主業”工作理念,搭建“銀企對接”“人才引進”“成果轉化”載體,走訪外埠商會4個,召開招商引智調度會2次,組織限上委員企業家座談5次,新增社銷額1100萬元,助力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個,完成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4個,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格局。
三是錨定營商環境群策群力。制定“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貢獻政協智慧力量”“6+4”活動方案,搭建“招商引資”“民主監督”“基層協商”“經典誦讀”平臺,建立企業“直聯”主席機制,開展“迎新春·翰墨飄香——把‘福’帶回家”,為沈陽站、老北市商戶和游客送“福”等系列活動,15名領導干部深入企業,協調解決更換辦公場所、擴大銷售渠道等問題90多個。
聚焦促聯動、惠民生,以更實舉措在民主監督融合上探索政協新實踐
一是拓寬“民主監督”廣角。全員監督,以專委會為依托,成立10個民主監督組,將290名區政協委員全部納入民主監督員,并增設一名專職副主任負責民主監督工作,今年緊扣老舊小區改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開展監督活動30多場,形成監督意見42條,有力推動了部門工作提質增效。聯合監督,將40名省政協委員和87名市政協委員按地緣就近分配到社區,與區政協委員開展聯合民主監督,今年有10名省政協委員和15名市政協委員先后開展了城市精細化管理、解決停車難問題等5場民主監督,形成了強大監督合力。特約監督,聘請8名營商環境監督員、10名紀委監委特約監督員、20名法檢兩院法律監督員,今年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案件公開審理等開展民主監督23次,形成監督意見38條,有力增強了民主監督效能。
二是創新“協商監督”方式。提案監督,建立區委、政府、政協領導領銜督辦重點提案制度,修訂《重點民主監督意見督辦機制》,形成“黨委、政府支持政協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推動黨委、政府決策落實”的良性循環。今年9月,區委書記領銜督辦《優化砂陽北社區服務功能》提案,解決了社區辦公用房問題,創建了“幸福創益工坊”,形成了“社區互助聯盟”,并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8場,30余戶困難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會議監督,圍繞“遼事好商量、聊事為人民”部署要求,探索“黨建引領+議題選定、視察調研、協商解決、結果反饋”的“1+4”工作法,建立委員輪值制度,組織召開主席會議、重點提案常委大視察等會議,形成的專項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研究采納,特色做法被多家媒體報道。今年6月,省、市政協相關領導現場觀摩省市區三級協商議事會,有效解決了暑假學生看護、棄用核酸檢測亭處置等問題。社情民意信息監督,建立“委員為主體、專委會為依托、界別為紐帶”的“三維度”網絡體系,發揮“委員之家、委員工作室、協商議事室”的信息收集“三平臺”作用,廣泛收集社情民意信息200多條,報送市政協33條,省市政協采納7條,《關于創建“食安沈陽”品牌合作聯盟的建議》得到省級領導批示,暢通了傳遞民情、反映民意、助推解決的“直通車”。
三是瞄準“監督為民”靶向。一方面,將“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行動等與民主監督有機結合,建立“民意快遞站”“委員·遼聊吧”“社區政務直播間”和“名校長工作室”,筑牢群眾家門口的“監督哨”。另一方面,緊緊圍繞政府窗口單位和部門,今年重點對城管局的背街小巷提升、文旅局的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局的環境污染防治等開展民主監督和民主評議,真正打好敢監督、善監督、會監督的“組合拳”。此外,設立省政協委員“黎春華眼科工作室”、市政協委員“吳四維心理咨詢室”和區政協委員“孟雷模擬法庭”等,推動聯動履職“實體店”從“準時開門”到“時時在線”,架起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聚焦強信心、筑同心,以更高站位在廣泛凝聚共識上發揮政協新優勢
一是搭好平臺增共識。堅持“讀書+履職”理念,完善“周領讀”“月分享”“季講堂”“年展示”特色平臺,深化“系統謀劃部署、常態線下交流、開啟云端互動”制度安排,拓展“示范領讀作表率、積極分子當主播、委員跟讀共學習”交流模式,組織委員領銜開展領讀領學92期,開展讀書心得、好書推薦等32次,承辦市政協“書香政協·沈陽正讀書——春天花正開”讀書分享會,舉辦“政協書香在秋實”讀書分享會,以讀書增智慧、明方向,促交流、聚共識。
二是宣傳推介促共識。持續講好“遼寧事故”“沈陽故事”和“政協故事”,編輯出版《和平深處》系列口袋書第三分冊《遇見行家》,廣泛宣介和平區獨特魅力、當下人文風采和深厚歷史沉淀。利用“和平政協”公眾號發布各類信息96條,省、市政協采用55篇,國家級新聞媒體發表21篇,《這個區蟬聯賽迪創新百強區東北第一》《解憂紓困出實招、便民服務“零距離”》等廣泛宣傳和平區發展場景和生動實踐,為全面振興新突破匯聚強大合力。與區委統戰部聯合舉辦“大道同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文藝演出,廣泛匯聚同心向黨磅礴力量。
三是學習培訓聚共識。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貴州遵義開展研學活動,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履職活力、引領履職實踐。組織委員參加全區“高端講堂”,邀請區政府主要領導召開區情通報會,促進委員更好知情明政、提升履職本領。發揮委員自身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邀請區政協常委、東北大學教授包國光圍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開展專題報告會,舉辦“委員講堂”“委員微課堂”等學習講座和“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前進力量”等培訓活動10場,以學促思、以學促行。(沈陽市和平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趙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