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山西師范大學圍繞建特、建優、建強、建名新師大的目標要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高水平人才引育為抓手,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一流學科建設巨大“牽引力”,全面開啟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加強一流學科建設,增強內涵發展牽引力
“十四五”以來,緊緊圍繞國家關于“雙一流”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山西省高等教育“百億工程”行動為契機,進一步理清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思路,制定出臺《山西師范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4年)》,按照“需求導向、注重內涵、突出特色、分類建設”的原則,對學科進行了重新布局,著力構建“高峰學科引領、高原學科凸起、高地學科提升”的學科體系。實施“優勢學科攀升”“潛力學科進位”和“急需緊缺學科培育”三大行動,遴選確定5個高峰學科、8個高原學科、10個高地學科進行傾斜性支持。2020年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2023年新增博士后流動站1個,2024年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三高”學科體系已基本形成。
優化課程專業結構,夯實內涵發展支撐力
按照“反向設計、正向實施”的基本思路,對照學生核心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設置各課程模塊及學分結構。優化師范類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教師教育和入職實踐兩個課程體系,重構非師范專業課程體系,與地方行業企業共同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課程內容對接行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形成以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理論、實踐與綜合素質相互銜接,課堂與產學研用相互貫通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聚焦國家“雙一流”建設和山西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從調整結構、填補空白、補齊短板、強化服務等方面優化專業布局,做優做強優勢特色學科,增設空白急需專業,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大力開展“新師范”“新文科”“新工科”建設。近三年,增設網絡空間安全、網絡與新媒體、大氣科學等6個新專業,撤銷、停招漢語國際教育、生物工程、行政管理等10個專業。以“優師計劃”和“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專業”為引領,重點支持師范類專業建設,打造一流專業集群,強化學術型人才培養,建設一批高水平師范類專業,將師范生招生比例擴大至招生總數55%以上,為服務國家基礎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引育高端人才,匯聚內涵發展源動力
探索建立了“引、育、用、服、薦”一體化人才工作機制,加強各項人才政策配套銜接,制定系列實施方案。近三年,共引進高層次人才12人,其中國家級人才取得歷史性突破。柔性引進特聘教授共2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杰青4人,優青3人。同時,為激活校內人才科研活力,2023年首次啟動校內高層次人才遴選,遴選出校內高層次人才70人,實行年薪制,并簽訂了工作目標任務書。
強化科研成果產出,提升內涵發展創新力
注重產學研結合,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謀劃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承接大項目、產出高質量成果。學校成立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倫理委員會,出臺系列科研管理規章制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激發科研創新活力,全面提升服務山西高質量發展的能力。近三年,獲批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一般項目100余項。2022年,學校“先進永磁材料與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實現了國家級(教育部)科研平臺的再次突破,獲批省級重點智庫、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省級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各1個。(山西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