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涉及產業、人才、鄉風等多方面內涵與要求,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人才振興是支撐,鄉風文明是保障,三者相互關聯、協同發展,共同勾勒出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闊藍圖。
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硬支撐”。當前部分鄉村處于產業結構單一、布局零散,農產品附加值低、抗風險能力弱的困境。發展壯大農村產業要立足本土資源,深挖本村特色富礦,闖出多元發展路。一方面,可以憑借自身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走好綠色發展路子,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賣產品”邁向“賣風景”。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優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讓現代科技為鄉村產業賦能,從“土方子”走向“新技術”。鄉村產業發展并非坦途,盲目跟風、同質化是“暗礁”。因此,鄉村產業發展必須以科學嚴謹的規劃為指引,秉持精準定位的理念,緊緊遵循市場導向的原則,借助創新驅動的力量,全力延長產業鏈條,方能使鄉村產業“根深葉茂”。
人才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活水源”。長期以來,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空心化現象突出,制約了鄉村發展活力與創新能力。破解這一難題,需多管齊下。要吸引外來人才“嫁接”,政策“禮包”要有誠意,創業補貼、技術支持等配套跟上,解決外來人才后顧之憂。要注重本土人才“育苗”,把活躍于田間地頭的“土專家”、能工巧匠作為穩固鄉村產業根基、傳承鄉土文化的“中堅”,強化對他們的專業培訓,全方位提升其技能水平。要為人才“搭臺”,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為人才提供干事創業的平臺和機會,讓農技專家、返鄉青年、畢業大學生等各類人才有用武之地,施展拳腳、發光發熱,讓廣袤田野成為科研“試驗田”、創業“夢工廠”。
文明鄉風是鄉村全面振興的“軟實力”。大操大辦、攀比浪費、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侵蝕著鄉村精神家園,“口袋鼓了、腦袋空了”是隱憂。重塑鄉風,行為規范要“新”起來,需從優秀傳統文化尋根,挖掘古代先賢“孝悌忠信、勤儉節約”的故事,結合鄉村實際“翻新”,成為村民規范言行的“新標尺”。同時,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陣地要“活”起來,豐富理論宣講、文藝演出、農技講座等活動的內容,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滋養村民精神、凝聚發展共識,用文明鄉風孕育鄉村發展“精氣神”,讓鄉村群眾既“富口袋”也“富腦袋”。
鄉村全面振興征途上,產業、人才、鄉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緊抓產業“牛鼻子”、廣聚天下英才、深耕文明沃土,鄉村方能在時代浪潮中“拔節生長”,以嶄新姿態邁向繁榮富足、宜居宜業美好未來。(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碧溪鄉黨委 王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