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是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要素。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傳統治理模式逐漸顯現出局限性。在此種趨勢下,公益志愿服務憑借其靈活性、針對性和廣泛的參與性,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重要補充力量。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公益志愿服務能夠直接回應居民的多樣化需求,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優化服務供給模式,從而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鑒于此,本研究將從實踐和理論兩個維度出發,深入剖析公益志愿服務在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中的關鍵作用。
精準匹配多元需求,推動志愿服務精準落地
在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居民需求日漸呈現出多元化、動態化的特征,涵蓋了老年人助養、青少年教育輔導、環境衛生維護等多個方面。面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公益志愿服務需以需求為導向,通過精準匹配和精準服務,切實解決居民面臨的實際問題。實質上,志愿服務的精準實施不僅能夠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還能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激發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
在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中,公益志愿服務實現匹配需求的關鍵在于依托社區實際,搭建溝通平臺,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制定因地制宜的服務策略,這不僅能有效提升服務質量和居民滿意度,還能推動形成居民主動參與、自助與互助結合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針對基層社會治理中老年人獨居比例較高的問題,志愿者團隊需通過社區走訪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和具體需求,主要集中在陪伴聊天、健康監測和生活協助等方面。在了解這些需求的基礎上,志愿者團隊制定“鄰里守護”計劃,讓社區年輕居民與老年人結對。志愿者們定期探訪老年人,協助他們打掃衛生、測量血壓,并通過聊天了解其心理狀態,以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同時,社區還設立了服務反饋機制,每月召開需求調研會,廣泛收集服務對象的建議,及時調整公益志愿服務內容,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構建協同機制,增強基層治理運轉效能
基層社會治理的高效運轉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其中公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構建協同機制,公益志愿服務能夠與社區、居民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有效聯動,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網絡。協同機制的核心在于明確各方的職責分工,建立暢順的溝通渠道,實現信息共享、資源統籌、任務協作的治理模式。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公益志愿服務并非單向輸出,而是基于協同機制,精準對接居民的需求與志愿者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持續地協作不僅能增強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感,還能形成一個以志愿者為支撐、居民為主體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這種格局不僅能夠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效率,還能顯著提高治理效果。
為了進一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公益志愿服務人員可以整合多方資源,打造協同機制,與家長、社區人員以及教師進行有效溝通,明確各自的職責與分工,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避免資源浪費或重復勞動。與此同時,志愿者團隊與社區周邊的書店、文具店建立合作關系,為孩子們提供學習資料和文具支持。這種公益志愿服務不僅緩解了務工家庭的壓力,還讓志愿者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形成了雙向積極反饋的良性循環。
整合共享人力資源,優化治理服務供給模式
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人力資源的分散與不足常常引發一系列問題,導致服務供給無法滿足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多樣化需求。公益志愿服務通過整合社區內外的人力資源,有效彌補了治理人力資源的短板,優化服務供給模式,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人力整合的核心在于挖掘多元主體的潛力,充分展示居民、社會組織、專業人士等各個主體的優勢,并明確分工、共享資源,構建一個靈活高效的服務網絡。與此同時,公益志愿服務的共享機制還能促進志愿者之間的經驗交流,使服務供給更具專業性和針對性,形成基層治理的持久動力。
在應對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問題時,公益志愿服務人員采取人力整合策略,由社區志愿者、醫療機構志愿人員以及鄰里志愿者共同組成一個協同合作的團隊。在梳理資源的基礎上,公益志愿服務團隊明確服務范圍,如健康監測、心理疏導和生活支持等。具體來說,醫療志愿人員會定期為老人開展全面的健康體檢,并指導社區志愿者掌握一些基本的健康觀察技能,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發現老人的健康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升團隊的協作效率,公益志愿服務團隊還應用了移動應用程序來記錄和共享每次服務的反饋信息。詳細展示健康數據、情緒變化和物資需求等信息。此種信息共享機制能幫助團隊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實現動態化管理。此外,團隊定期組織志愿者之間的技能培訓,基于老年護理、溝通技巧等專項課程,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使公益志愿服務供給更加靈活精準,增強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加強社區凝聚力,激發基層共治內生動力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加強社區凝聚力至關重要,公益志愿服務需要通過搭建互動平臺、創造共享活動空間,才能有效增進居民間的交流與信任程度,提升社區整體凝聚力。在多樣化的志愿服務中,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再逐步成為行動的推動者,可以逐漸形成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環格局。社區凝聚力的增強使得公益志愿服務行動效率和質量隨之提高,增強了工作人員在情感上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并使居民在服務中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自主參與公共事務的意愿顯著提升,使基層社區治理更加貼近居民的現實需求。
在組織鄰里互助活動時,公益志愿服務團隊鼓勵居民共同參與規劃和實施。從最初的活動設計入手,團隊充分傾聽各年齡段居民的需求,如為兒童設計趣味學習活動,為年輕人提供技能分享平臺,為老年人打造交流圈子。在參與式設計的基礎上,居民逐步建立起對活動的認同感,并在具體實踐中發現彼此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形成互動的“紐帶”。(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 講師 孫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