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并實踐黨員“全鏈式”管理體系,從增強黨員意識、細化黨員職責、發揮黨員作用、優化黨員考評、強化黨員激勵等方面著手,不斷豐富載體與舉措,激勵廣大黨員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及基層治理等關鍵領域中勇挑重擔、開拓創新。為打好鏈式管理“組合拳”,須有效破解黨員教育中存在的“動力不足、認知不足、掌握不足”等問題,精準施策,在資源共享、精準施教及載體創新上深耕細作,力求實效,確保黨員教育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強化黨員教育“供給鏈”,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共享。首要任務是構建一系列教育陣地,堅守黨員教育資源姓“黨”的根本原則,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色資源,遵循“保護、修復、提升”并舉的工作方針,精心修繕革命舊址、紀念館及革命烈士墓等縣域紅色地標,串珠成鏈,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黨性教育紅色地圖,為黨員干部提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堅實基地。同時,聯合宣傳、黨校、史志等部門,圍繞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革命故事等紅色素材,編纂高質量紅色書籍,供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此外,積極開發多樣化課程,靈活運用微視頻、微黨課等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建立“紅色教育資源庫”,為后期制作黨員教育課件提供豐富素材,并定期舉辦微課堂、微經驗、微故事征集活動,進一步拓寬紅色素材收集渠道,促進信息共享。
聚焦黨員教育“需求鏈”,確保精準施教有效覆蓋。教育培訓應避免盲目“大水漫灌”,防止教師單向灌輸而學員被動接受,導致培訓效果不佳。因此,開展需求調研應成為組織實施黨員教育培訓的首要步驟。針對不同領域、層級、崗位的黨員,應結合其崗位職責、工作特性及群體需求,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將“灌輸式”教育轉變為“互動式”教育,將“集中突擊式”管理轉變為“常態滴灌式”管理,確保每位黨員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發揮黨建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優勢,引導黨員主動學習、隨時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與能力。
優化黨員教育“成品鏈”,不斷創新載體與方式。豐富“微課堂”形式,讓黨員能夠隨時隨地“學起來”,為避免傳統授課方式的單調乏味,應注重授課技巧與方法的創新,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激發學員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黨校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主陣地的作用,優化培訓方式,綜合運用模擬式、體驗式、訪談式、導師幫帶式等互動教學方法,使黨員干部在教學中有所感觸、有所思考、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策略,“走出去”開展“地校協作”辦學,拓寬黨員干部視野,增長才干,真正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全面提升黨員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