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在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密結合國有企業在功能定位、思維觀念、經營機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顯著特點,以文化人、凝心聚力,以精準有效的企業文化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
以紅色文化凝聚人心,占據“制高點”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也是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經過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譜系。這樣一種“紅色文化”,把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充分體現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主流和方向,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國國有企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歷來是孕育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承載著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可以說,紅色文化是國企企業文化最鮮亮的底色、最特殊的優勢,讓“國企姓黨”落地生根,讓職工群眾同心同向,成為推動黨的建設與經營發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源泉。
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就要用好紅色文化這一特殊優勢,旗幟鮮明講政治,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健全黨的組織、實施“紅色鑄魂”,把我們黨的紅色基因、革命文化注入企業文化建設全過程,通過發展使命、管理理念、工作機制、宣傳氛圍等的全方位跟進,大力倡導“革命理想高于天,理直氣壯講奉獻”的精神追求,持續鍛造富有凝聚力、引領力、戰斗力的國企特質。要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開展主題黨日,過好組織生活,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基因庫,在企業里講好黨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要推進宣傳思想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結合企業實際創新傳播手段,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切實發揮“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紅色文化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以傳統文化塑造人德,找準“著力點”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這些體現中國人民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詞語,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多樣化和文明交流互鑒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對世界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國有企業在長期發展實踐中,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文化自信、培育經營哲學,塑造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文化軟實力;廣大黨員干部職工也通過傳統文化精髓,汲取營養智慧,解決思想困惑,培育了胸懷大局、忠誠擔當、崇德向善、愛崗敬業的高尚品格。
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就要充分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強化對企業文化理念的塑造和對干部職工思想行為的引導,提升企業的整體文化內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競爭力。要在擔負傳承使命上有所突破,利用傳統節日或特定時間,組織開展講座、培訓、展覽及有關傳統活動,讓職工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要在站穩人民立場上有所突破,真心實意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在干部職工隊伍中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教育,實現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引導更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文化在企業發展實踐中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以奮斗文化錘煉人志,抓住“關鍵點”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奮斗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當前,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國國有企業面對著認識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的重要課題,亟需從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定位,在復雜競爭環境中奮斗攻堅、突圍突破。在這種形勢下,文化建設要保持生命力,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必須與高質量發展實踐緊密結合,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工作中解決好廣大干部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問題。
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就要把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采取全方位、立體式的措施構建奮斗文化,錘煉廣大干部職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要抓格局、提境界,牢記國有企業使命擔當,對企業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思路,立足全球視野、服務國家戰略、緊貼地方實際、體現行業特色,進行系統、全面、精準的謀劃,形成明確目標,凝聚廣泛共識。要推典型、樹標桿,在企業中深度挖掘典型標桿,用好“以點帶面”“典型引路”等有力抓手,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結合工作實際,樹立安全管理的標桿、經營發展的標桿、優質服務的標桿、遵章守紀的標桿等,常態化進行評優表彰,大張旗鼓鼓勵先進、激勵奮斗。要嚴紀律、揚正氣,牢固樹立“自我革命”意識,重點針對企業領導干部,進行常態化思想和作風整頓,讓領導干部定期“紅紅臉”“出出汗”,帶頭樹立正確導向、狠剎歪風邪氣、補齊發展短板,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團結奮斗的精氣神,共同朝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前進。
以創新文化激活人力,打造“增長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推動轉型的關鍵要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不管是整個國家,還是某一個企業,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掌握發展主動權的“牛鼻子”。與此同時,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
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就要把發展“增長點”聚焦到創新上,積極打造創新文化,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引導廣大干部職工主動順應發展的潮流、熱情擁抱變革的時代,營造“人人創新、崗崗創新、時時創新、事事創新”的濃厚氛圍,通過創新開辟更多更廣的人才發展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發展新優勢。另外,要把鼓勵創新和激活人力有機結合,切實把人才作為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精準選才、育才、用才,不斷增加人才量、提升含金量,致力于打造一支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人才隊伍,讓創新的活力充分迸發,讓員工的才華充分釋放。在人才選拔培養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要打破條條框框,通過“廣發英雄帖”“揭榜掛帥”等措施手段,大膽啟用年輕人,加快培養后備人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個企業的思想高度、文化高度,決定了他的格局站位和發展視野。企業文化作為國有企業的軟實力,對企業高質量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有企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全員參與,堅持守正創新、久久為功,以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一定能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勇立潮頭。
(作者:孫玉霞 山東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