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熱點問題調查(2024)

重要發現:

·關于國有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受訪者高度關注業務創新與模式轉型(60.6%)、業務流程優化(55.1%)、網絡安全防護(54.8%)等方面。

·發展新質生產力,國有企業責無旁貸,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應“擔當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主力”(61.7%)、“參與國內和國際技術標準制定”(55.1%)、“維護國家重要產業供應鏈穩定”(50.0%)。

·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的企業評價標準體系,注重衡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漸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熱詞”。受訪者認為,基于“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成本控制”(59.8%)、“提升員工幸福感與人才吸引力”(57.6%)、“提升決策質量與風險管理水平”(48.0%)等考慮,國企應重視踐行ESG理念。

·關于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受訪者認為應處理好“理順戰略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關系”(61.8%)、“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體制”(55.8%)、“推動區域內國資優化配置和產業協同”(45.9%)等方面問題。

·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受訪者認為亟須解決“國有資本的產業布局調整不夠充分”(55.5%)、“布局新興產業速度較慢”(53.2%)、“企業人才結構性短缺”(44.5%)等痛點、難點問題。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展現出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向、新作為、新進展,備受各領域、各行業關注。人民智庫聚焦砥礪前行中的國有企業,在2024年10月25日—11月1日,通過人民智庫、國家治理微信公眾號平臺發放調查問卷,聚焦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的前沿熱點話題,傾聽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擊鼓催征、鏗鏘有力的足音。

如何推進國企數字化轉型

賦能企業生產運營流程優化。約六成受訪者關注“數字業務創新與模式轉型”(60.6%);超五成受訪者關注“數字化業務流程優化(55.1%)”。隨著新技術與業務融合的不斷深化,在實現業務流程的數字化管理、運行的基礎上,國有企業通過有效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數字時代競爭能力。

夯實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超四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應“明確轉型路線圖和任務書”(44.2%)。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計劃、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人才隊伍等方面的戰略部署,將數字化轉型全面融入企業發展戰略,更加系統全面深入地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超四成受訪者認為“構建先進的數字技術平臺”(44.1%)是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約三成受訪者認為“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29.3%)是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國有企業應注重加大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內部培訓、外部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和儲備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各類人才,建立一支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數字化人才隊伍。

提升企業數據安全防護水平。超五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應“加強網絡安全防護”(54.8%)。通過建立健全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識別和評估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加強平臺、系統、數據等安全管理,提升企業安全發展水平。約三成受訪者關注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數據資產管理與應用”(31.5%)。國有企業數據資源規模大、價值高,具有巨大的挖掘潛力,其創新數據產品或服務的技術能力以及經營數據的市場能力,是激活數據要素高質量供給的著力點。部分受訪者認為國企數字化轉型應“提升數據挖掘、共享機制”(17.6%)。發揮國有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建立產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協同平臺等,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國有企業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勇擔使命

約六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應當促進“擔當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主力”(61.7%),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為企業發展賦能,驅動業務流程優化和模式更新迭代;超五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內和國際技術標準制定”(55.1%),推動我國自主標準國際化、核心技術標準國際化,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并推動標準互認,打造中國標準品牌,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證”。

五成受訪者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有企業應注重“維護國家重要產業供應鏈穩定”(50.0%),約四成受訪者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有企業應注重“確保國家關鍵技術領域自主可控”(39.0%),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切實維護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不斷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超三成受訪者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有企業應著力“培育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34.4%),這就要求國有企業主動探索新領域、新技術、新市場,探索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超三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應該“在基礎研究領域發揮引領作用”(34.1%),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投入,使國有企業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國企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部分受訪者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有企業應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目標”(21.2%)作出表率,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遠景目標并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賴于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部分受訪者認為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有企業應“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就業崗位”(16.1%),聚高技能人才之力,筑高質量發展之基。

如何以ESG理念助推國企高質量發展

在環境保護層面,應關注污染排放、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業務活動對環境和資源的影響。近六成的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踐行ESG戰略可以更好“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成本控制”(59.8%)。踐行ESG理念促使國有企業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采用先進技術、加大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積極措施,持續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超三成受訪者認為踐行ESG理念有益于“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37.1%)。

在社會責任層面,應關注員工管理、職業發展、產品質量與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社會貢獻等領域,特別關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等國家戰略。超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企業踐行ESG理念有益于“提升員工幸福感與人才吸引力”(57.6%)。約四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踐行ESG理念,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支持社會事業,有益于“塑造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41.8%)、“贏得社會聲譽與消費者信任”(38.9%),提升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社會形象感召力和公信力。

在公司治理層面,應注重著力構建定位準確、權責銜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約五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踐行ESG理念,有益于“提升決策質量與風險管理水平”(48.0%);約三成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踐行ESG理念,有益于“增強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性”(31.9%);部分受訪者認為國有企業踐行ESG理念,有益于“吸引投資者并提振投資者信心”(17.4%)。應將ESG戰略納入公司整體戰略規劃,設立專門的ESG委員會或可持續發展部門,統籌協調ESG相關事務,制定和完善與ESG相關的內部規章制度,建立科學的ESG指標體系和制度體系,確保企業合規達標。建立全面的ESG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機制,研判環境法規變化、社會輿論壓力、公司治理輿情等可能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ESG風險,并制定應對策略。

如何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

強化機制創新,提高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理順戰略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關系”(61.8%);約四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提高國有資本的運營效率和效益”(40.7%)。國有企業既追求經濟利益、又履行社會使命。國企發展不僅要看經濟賬,而且要看綜合賬,從提升增加值、功能價值、經濟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價值等方面,衡量其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貢獻。超五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體制”(55.8%)。約三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明確‘兩類公司’的功能定位”(30.9%)。通過理清“兩類公司”與國資監管部門、出資企業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為“兩類公司”發揮公司制、市場化出資人的實質性作用提供空間、創造條件。

強化產業協同,促進融合開放和互利共贏。超四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推動區域內國資優化配置和產業協同”(45.9%)。作為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整體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力量,國有企業在整合行業和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加強地區之間的產業協作方面有優勢,能夠培育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有力推動重點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部分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為國有資本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22.3%)。

強化融合發展,推動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超三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促進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融合發展”(37.8%)。在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扎實推動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超三成受訪者認為深化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改革,應加強“對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的培育和引領”(35.1%)。

如何把握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點

聚焦增強國資國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打好組合拳。超五成受訪者認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亟須解決“國有資本的產業布局調整不夠充分”(55.5%)的問題。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是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實現基業長青的能力,包含黨的領導、企業效率、盈利能力、創新能力、品牌競爭力、產品和服務競爭力、組織競爭力等方面。近四成受訪者認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需要關注“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有待提升”(39.3%)的問題;部分受訪者關注“現代企業制度尚不健全”(23.3%)。國有企業應通過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國有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新突破。超五成受訪者認為當前國有企業“布局新興產業速度較慢”(53.2%);超三成受訪者認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亟須解決“傳統產業轉型困難”(36.1%)的問題。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要抓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領域的投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強基轉型,通過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讓傳統產業在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中煥發新生。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高質量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可能更加尖銳,超四成受訪者關注“企業人才結構性短缺”(44.5%)的問題,應通過健全培養、使用、評價、激勵聯動推進機制,加快培養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和數字技能型領軍人才,為國有企業實現新的戰略目標提供人才支撐。

緊扣推進國企治理體系建設、治理能力提升,謀劃新舉措。推進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建設,有效提升企業治理能力水平,加快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要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國資國企改革的全面領導,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權責邊界劃分,著力構建定位準確、權責銜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超三成受訪者認為“內外制衡監督機制有效性不足”(34.2%)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亟須關注的重點問題。國有企業應通過強化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發揮黨的監督職能,讓黨紀震懾監督、決策事前監督、財會審計監督、職工監督和輿論監督形成監督合力。部分受訪者認為“風險控制體系仍不完善”(33.5%)和“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完善”(16.3%)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亟須關注的重點問題。國有企業應聚焦風險、合規、內控“三位一體”體系,及時將外部監管要求、外部風險形勢融入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和管控措施之中,在確保合規落地和風險防控的基礎上,兼顧企業經營發展的需求,通過協同高效內部控制為企業業務發展提質增效。

【執筆:人民智庫課題組】

責編:程靜靜/美編:王嘉騏

責任編輯: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