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十年篳路藍縷,十年砥礪前行。十年來,河南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出發,強化水質安全、供水安全、工程安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年的經驗,明確未來促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謀劃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對推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經驗總結
扛穩政治責任,把水源區的生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
河南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境內輸水總干渠長達731公里,承擔著向華北地區提供優質水資源、保障首都生態安全和水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十年來,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河南時刻牢記囑托,始終把水源涵養和水質保護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施了最嚴格環境準入標準,開展了“清四亂”“守好一庫碧水”等專項行動,重點抓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丹江口水庫庫區、匯水區、中線工程干渠沿線各類環境問題整治,建立了保水質護運行“河湖長”長效機制。
十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十年來,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量超76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7省市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億人,為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水資源支撐與水安全保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彰顯“大省擔當”。
強化水質安全,把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作為初心使命
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在水質,水質安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三個安全”的關鍵變量。
為確保水質安全,河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丹江口庫區劃定1595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劃定干渠兩側水源保護區970平方公里,建成了貫通南北的23萬畝綠色長廊,極大地緩解了受水區城市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改善受水區民眾的用水質量,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
十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北京的自來水硬度從380毫克/升降為120毫克/升,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脫離世代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困境,優良的水質和較高的供水保障率使受水區實現了從“缺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轉變。
強化供水安全,把生態經濟良性互動作為發展之基
一方面,持續抓好輸水沿線區和受水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提高了生態用水量和生態用水保證率。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規劃》實施以后,南陽4個縣和三門峽盧氏縣、洛陽欒川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分別是2534平方公里、286平方公里、90平方公里,綜合治理后土壤侵蝕模數從每年4100噸/平方公里下降為1200噸/平方公里以下,而林草覆蓋率從47.3%提升至62.5%。2020年,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首次實現止跌回升,北京市淺層地下水水位回升2.37米。
引水幫助曾經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初步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靚麗風景線。
另一方面,沿線地區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探索出了一條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實現水清富民的發展之路。
例如,淅川縣圍繞打造生態價值高地、牢牢端穩“生態碗”,初步構建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產業體系,通過“短線”發展食用菌、中藥材、大閘蟹等“短平快”產業集群,“中線”發展軟籽石榴、大櫻桃、薄殼核桃等生態林下經濟套種產業集群,“長線”依托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打造全域旅游,鄉親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幸福。
強化工程安全,把構建高效體制機制作為根本保障
標準化規范化智慧化是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安全、優質、高效的重要保障。
在標準化方面,出臺了中線工程運行管理標準化體系頂層規劃,建立了“設備設施、管理事項、工作崗位”全覆蓋的標準制度,頒布實施了《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運行管理標準》。
在規范化方面,為更好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始終把制度創新擺在重要位置。通過頒布實施《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和《淅川縣河湖管理辦法》,從法律層面保障了水源區和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高質量發展。通過成立南陽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地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從制度層面捋順了庫區管理權限,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區域執法的一體化。
在智慧化方面,構建了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1.0版本,初步形成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的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工程體系,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綜合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如何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正如火如荼推進,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我們要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
系統總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十周年的典型經驗
“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支持下,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利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及豫鄂兩省廣大黨員干部及億萬人民高效聯動,協同發力,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一新中國水利建設的一項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和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復雜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不僅蘊含著協作共享的大國統籌、無私奉獻的移民精神、跨流域調水的工程典范、流域治污環保的生態樣板、節水優先的綠色引領以及水清民富的振興示范,還蘊含著守水護水、守林護林、舍小家顧大家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同時也能夠體現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中國共產黨調水為民、治水興邦的初心使命。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系統總結,全方位展示新時代黨中央在實施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并凝結成民族精神的時代記憶。
以水為紐帶,創新發展豫京和南水北調戰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
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10周年為契機,在南水北調對口支援、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教育醫療深度合作、文化旅游跨區域協同等領域抓緊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推動京豫雙方在更高層次、更多領域、更廣空間合作交流,推動京豫合作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要瞄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契機,積極利用北京科技創新、5G、人工智能、高端環保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國際交往等優勢和河南省市場規模、人力資源、中醫藥產業等優勢,與京(津冀)共建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京豫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津豫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冀豫產業轉移合作園區、京(津冀)豫軍民融合產業轉移合作園區),打造跨區域合作樣板和國內循環示范亮點。謀劃設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高質量發展協作區”或積極推動南水北調水源區輸水區統籌為國家戰略,聯合湖北、陜西兩省共同爭取中央相關部委支持,積極推動相關決策上升到中央關于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全局考慮。統籌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設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高質量發展協作區生態專項基金,實行重大設施統一規劃、重大改革統籌推進,率先在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產業轉型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部署要求落實到水利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以水利新質生產力增強水利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水利新質生產力,是以水利科技創新為主導,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追求水利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水利生產力質態。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加快重大水利問題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的智慧化應用,用好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型生產工具,推動水利信息化建設;加快構建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推進水利工程物聯智聯協同管護,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水利管理方式向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跨越式前進,實現水利智慧轉型。同時,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國家水網骨干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在推進水網數字化、調度智能化、監測預警自動化和加強實體水網與數字水網融合,提升水網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方面做出行業示范。同時,要基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現狀和數字孿生技術特點,從框架設計、技術路線規劃等方面研究數字孿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總體建設思路,并且圍繞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的需求,分析實施路徑和重點建設內容,為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十年奮楫,十年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懷揣著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讓我們重整行裝,深入開展南水北調水質安全保障行動,持續推進中線工程防洪影響治理等后續工程建設,加快實施丹江口庫區石漠化治理等重點項目,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切實守好護水輸水生命線,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南陽師范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南陽分院、南陽師范學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南水北調通水十周年聯合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張寶鋒;課題組成員:李超 楊蘭橋 王春陽。執筆人:韓江波 彭俊杰。)
本文系河南省軟科學重點項目“水利新質生產力推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