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金融作為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性金融模式,不僅能在促進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能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加強環境治理等方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力。深入推進綠色金融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協同作用,需健全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激勵約束機制、推進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綠色金融 資源配置 創新驅動 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832;F124 【文獻標識碼】A
綠色金融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效應
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綠色金融通過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可持續經濟活動流動,促進資本高效配置、可持續發展。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34.76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8.5%,其中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撬動碳減排貸款超過了1.1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1.99萬億元,累計發行超過了3.7萬億元。綠色貸款高速增長直接促進了綠色經濟投資與發展,激勵相關企業朝著低碳、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綠色金融既促進了資金流向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產品,也對自然資源自身的價值進行了金融量化。綠色金融通過嚴格審查綠色項目、進行信息披露等措施,能夠減少企業所處環境及信用風險,進而增強整體金融體系穩定性。綠色金融對創新型項目的融資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眾多的綠色創新項目,例如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常受到傳統融資方式的制約,而綠色金融則通過發展綠色債券和綠色基金等多樣化金融工具,為此類項目融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既能滿足綠色項目對資金的要求,又能給投資者帶來一種全新的投資選擇,并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綠色金融資源配置功能還表現為引導市場定價。綠色金融通過構建綠色評級體系與環境風險評估機制等方式,有效地增強了市場對環境外部性問題的關注,并促使企業在進行市場定價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成本問題。
綠色金融的創新驅動作用。綠色金融對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創新驅動作用。綠色金融通過對綠色技術與產品開發的資助,進一步促進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根據《中國地方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3)》,2022年綠色產業中企業獲得的綠色信貸資金占總融資的30%以上,其中約60%用于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這說明綠色金融以定向支持、優惠融資等方式激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綠色產業迅速成長。綠色金融還以創新金融工具促進技術革新。比如發行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資助一大批綠色技術項目。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綠色主題基金的合計規模為937.17億元,同比增長15.22%。與此同時,綠色金融還通過對保險、擔保等金融工具的創新運用,有效降低了綠色項目融資成本與風險,增強了企業對綠色技術的投資意愿。綠色金融對創新的驅動作用,也表現為推動金融市場本身的創新與發展。通過建立綠色資產評估標準和發展綠色金融衍生品,綠色金融在金融市場上不斷拓展其深度與廣度。比如,2023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第一批綠色金融期貨,給投資者帶來更加多樣的風險對沖工具與投資通道,增強市場活躍度與流動性。
綠色金融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綠色金融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綠色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1萬億元。綠色金融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低碳、環保等領域,對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通過定向融資支持與政策激勵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與新興綠色產業成長。綠色金融還通過穩步推進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以優化產業結構。在鋼鐵、化工、電力等高耗能產業中實施綠色信貸進行約束與引導,使相關企業逐漸增加在環保方面的投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聚焦設備升級、工藝改造,全產業鏈共同努力,在節能降碳的驅動下駛上“綠色航道”。綠色金融也在積極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并通過扶持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環保設施建設等帶動產業鏈綠色化升級。
綠色金融的環境治理協同作用。要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角度出發,對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進行綠色再造,將其引入可持續發展軌道。綠色金融是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必要工具,目前中國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進行了工具和產品創新,以適應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的融資需求,并開發出了“碳匯+生物多樣性”等創新綠色金融工具。2023年中國能源轉型投資達到6760億美元,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合作,向全球提供優質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2023年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助力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8.1億噸。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推動降低了全球能源轉型成本,也為全球綠色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綠色金融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法規體系。為了更好地發揮綠色金融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健全綠色金融政策法規體系至關重要。一個系統完善的政策法規框架能夠為綠色金融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與項目,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明確綠色金融的基本定義、標準與合規性要求,以保證綠色金融活動的透明度和規范性。例如,我國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完善了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各類金融產品的法規標準,其中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證監會聯合發布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對綠色債券的支持項目進行了細致分類。這一目錄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了明確的綠色債券發行標準和支持方向,不僅增加了市場透明度,也規范了綠色資金的流向,有力促進了綠色金融產品的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政策法規體系的完善還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增強金融機構和企業對綠色金融的參與度。綠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支持,通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綠色金融業務的成本。例如,深圳市在綠色金融稅收激勵方面實施了所得稅減免政策,凡是達到綠色標準的企業和金融產品均可享受稅收優惠,從而吸引更多企業主動參與綠色金融業務。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提供專項補貼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開展綠色項目投資,有效降低其資金壓力與風險。通過這些措施,綠色金融的參與者可以在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將更多資金投入到綠色項目之中,形成良性循環,進而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的規模擴張和可持續發展。
加強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要實現綠色金融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綠色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完善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包括物理上的設施、信息披露體系、數據平臺和綠色評級機制等,這些軟性和硬性基礎設施不僅為綠色金融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支撐,還能優化資金配置,提高市場透明度,增強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的信任。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初步進展,但在數據共享、標準統一、風險評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金融機構與市場主體之間的數據常常呈現出零散、不一致的狀態,使得對綠色金融產品和項目進行統一評價、風險監控面臨困難。因此,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金融數據平臺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個綜合性的綠色金融數據平臺不僅能集成各類綠色金融數據資源,還能提供標準化的查詢和信息服務接口,有助于減少市場信息不對稱,提高資金配置效率。
除此之外,建立健全信息披露體系也是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助于提高市場的規范性和公信力,使投資者能夠清晰了解綠色金融項目的風險和收益。例如,上市公司需按規定披露自身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績效,這有助于市場主體對綠色金融項目的環境效益和風險狀況有更全面的把握。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僅使綠色金融項目的透明度大幅提升,還為投資者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與此同時,綠色評級機制的建立同樣不可忽視。獨立的評級機構可以基于科學、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對綠色金融產品進行客觀評級,為市場主體提供風險參考。中國綠色評級市場正在發展,可以借鑒國際標準,逐步形成獨立、公正的評級體系。
建立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激勵機制的關鍵在于通過政策支持、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主動參與綠色金融,增加綠色信貸和綠色投資的供給。例如,北京市成立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為環保和可持續發展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并為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設立一系列激勵措施,以促使它們增加綠色項目的信貸支持和投資比例。這種激勵政策不僅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還增加了綠色金融的市場供給,為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
綠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約束機制。為了避免“漂綠”行為,政府應通過風險管理、法律監督和信息公開等多種方式對綠色金融活動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其真實性和透明度。例如,北京市在激勵金融機構投資的同時,強化了對其綠色金融業務的合規性監督,設立了定期審查與評估制度。在設計激勵與約束機制時,還可以參考國際上綠色金融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的經驗。例如,德國和瑞士在綠色金融領域具有較為完善的激勵措施,通過不同的財政支持手段,鼓勵金融機構提供綠色產品和服務。同時,這些國家也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和風險監管制度,以防止金融機構利用綠色金融獲取不當利益。通過這種“獎懲結合”的模式,既保障了綠色金融活動的真實性,又為市場提供了規范化的管理基礎,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
推動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綠色金融不僅能提供資金支持,還能為進行綠色轉型的實體經濟提供強大的支撐,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綠色金融的支持,實體經濟在實現環保目標的同時,也能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重目標。以杭州市為例,該市通過綠色金融創新和政策支持,構建了綠色銀行和綠色債券市場,為地方的節能減排項目和可再生能源產業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并且,杭州市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綠色生產的政策,從而有效推動了地方產業的綠色升級。
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需要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包括政策引導、市場支持、技術創新等。在政策引導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綠色技術推廣政策、環境標準等措施,推動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使用綠色技術。在市場支持方面,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豐富綠色金融產品供給,以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需求。此外,在技術創新方面,綠色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也是綠色金融的重要支柱。通過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技術的結合,不僅可以提高綠色項目的技術水平,還能為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提供更強的科技支撐。
通過綠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能深入推動市場的綠色轉型,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杭州等城市的實踐中可以看到,綠色金融與產業政策的融合能夠有效促進綠色產業的成長,并推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構建多層次的支持體系,促進政策、市場、技術多方協同發展,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使其成為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作者單位: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①王仁曾、詹姝珂:《數字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影響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23年第7期。
②周琛影、田發、周騰:《綠色金融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