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一頭連著“夕陽”、一頭連著“朝陽”,既是關乎千家萬戶的“關鍵小事”,也是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山西省呂梁孝義市堅持黨建引領,出臺《關于提升“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水平的若干措施》,積極探索“老少融合”服務新模式,構建起“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暖鄰生活圈,以暖心舉措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著墨“一老”新答卷
近年來,孝義市堅持以“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為目標,構建“1+6+N”三級養老服務體系,統籌整合社區醫院、農村養老院、護理院職能,蹚出了醫養結合的新路子。
“兜底式”頂層優化,織密發展要素“保障網”。孝義市注重政策扶持導向作用,先后出臺《孝義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孝義市2023年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孝義市社區食堂試點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升“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水平的若干措施》等,構建多元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制定全市基本養老服務清單23項,主要涵蓋保障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保障、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其中有針對性地為老年人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有8項。
“整合式”規劃布局,構建養老服務“便民圈”。孝義市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發展規劃、城市更新行動等發展布局,按照相應國家標準規范,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驗收,實現養老服務與城市發展、人口發展有機融合。建設區域養老服務中心1個,城鎮社區幸福養老工程4個,農村日間照料中心139個,幸福小院27個,讓廣大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多樣化、方便可及的養老服務。充分考慮老年人口密度、社區服務設施配置等因素,將老年助餐服務設施納入“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建成社區食堂12家、日間照料助餐點100家,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飯、暖心飯。
“安養式”專業保障,拓展多元服務“綜合體”。孝義市采取政府補貼等方式,堅持一戶一案、一人一策的改造原則,對納入分散供養特困戶、低保戶和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中符合條件的老人給予最急需的居家適老化改造,2023年累計完成改造600余戶。此外,積極探索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服務銜接。中陽樓敬老院與中陽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兩套牌子、一套人馬”兩院一體的管理模式,設立醫養結合病區,被評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國家級醫養結合標準化試點單位。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156個家庭醫生團隊為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覆蓋率達90%以上,加快打通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養老服務模式讓孝義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實現良性融合發展,隨著養老服務領域“實招”“硬招”不斷落地,讓暖心服務“近在咫尺”。
繪彩“一小”新圖景
孝義市作為山西省教育廳中小學校長、教師組團式、捆綁式交流輪崗試點縣市區,按照“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城鄉一體、實現共贏”的思路,全力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有效破除城鄉學校間、城區校際間學校發展上的融通壁壘。
“造血式”優化模式,打造教育發展“強引擎”。一年來,全市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先后組織內部教研活動120余次、專家講座60余場、同課異構15余次、網絡備課20余次、班主任經驗交流10余次,探索出一條共同體內部全領域覆蓋、全過程培育、全方位結對交流新路徑,取得“支援一所、示范一片”成效,加速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蛻變,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小學校長教師組團式、捆綁式交流輪崗的經驗和典型做法,以點帶面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了讓優質的教育資源“流動”起來,孝義市聚焦9大學科17種類型,對學科教師嚴重超額的20所中小學343個班1877名教職工開展大摸底,精準掌握不同學校同一學科之間需求,對學科教師的配置情況做到底清數明;下發《孝義市教育體育局關于教師交流實施方案》,嚴格按照交流程序穩妥實施。教師選聘、培訓名額適度向農村教師傾斜,為鄉鎮學校公開招聘教師60名;根據距離城區遠近為交流到農村的教師發放790元—1040元不等的鄉鎮補貼;先后組建38個幫扶團組,選派137名青年教師跟崗學習、47名骨干教師蹲校指導,全面提升城鄉義務教育教師綜合素質。
“個性化”聚焦需求,托育服務“新升級”。孝義市大力推進托育設施建設,“1+N”托育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托育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建成公辦示范性綜合托育機構,在社區、醫院、學校等開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或小微托育服務站,成功創建省級托育服務示范機構1個,民營托育機構17個。在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青少年之家,開展“不負‘暑’托 安心一‘夏’”等教育活動,打通關愛“一小”的“最后一米”。打造“個性化”服務品牌,以未成年人需求為導向,將服務與需求緊密結合,開展閱讀、手工、心理健康、公益課堂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安全教育為重點,圍繞交通安全、防溺水、應急逃生等多個方面常態化開展兒童安全知識講座、進行實際演練,不斷提高未成年人的應急處置、逃生自救能力。
如今,孝義上下正加速“奔跑”,持續推動機制更靈活、管理更公平、布局更合理、師資更均衡,全力推動教育資源共同發展、整體發展、均衡發展,為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加碼”。(譚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