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深圳市大鵬新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成立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專班,深入學習調研,摸清紅色家底,依托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簡稱“廣東省臨委”)等紅色資源,明晰了“系統思維、精品戰略、產業牽引、思政賦能”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總體思路,規劃打造以廣東省臨委為主題的“一館九址”紅色文化研學基地。人民論壇組織邀請中共黨史、思政、文旅等領域權威領導專家深入大鵬新區調研研討,站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大局為大鵬新區保護開發紅色資源、推動實現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智庫支撐。
梳理歷史脈絡,發掘好廣東省臨委紅色價值
1943年1月,廣東省臨委在大鵬半島土洋村成立,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直接領導下,其率領全省黨組織發展壯大,推動華南敵后抗戰從低谷走向勝利,這里承載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留下了一串串可追可憶的紅色印記,樹立了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這些成為大鵬新區新時代推動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廣東省臨委的歷史貢獻
1943至1945年間,廣東省臨委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指示,成為領導廣東和整個華南地區抗戰的政治和指揮中心,為廣東地方黨組織的恢復和華南抗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黨的歷史和抗戰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是在廣東省臨委的領導下,廣東黨的組織得以從“南委事件”的陰霾中恢復和發展,黨在廣東的力量得以保存。廣東省臨委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健全了廣東各級黨組織,推動廣東黨員人數在抗戰勝利時增至2.7萬多人。
二是在廣東省臨委的領導下,華南敵后戰場建立了星羅棋布的華南抗日根據地和一大批縣、區、鄉抗日民主政權,全省根據地人口近700萬,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廣東省臨委領導組建了2.8萬余人的華南抗日縱隊,成為抗戰時期與八路軍、新四軍并列的三大敵后武裝之一。
三是在廣東省臨委的領導下,各界愛國同胞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東省臨委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將國內統戰與國際統戰相結合,團結各階級、各團體、各黨派人士一致團結抗戰,同時加強與盟軍合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
大鵬新區紅色資源稟賦優勢
紅色資源豐富。大鵬新區現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139處,涵蓋紅色遺址127處,坐擁廣東省臨委機關駐地、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登岸地、改革開放先鋒袁庚祖居等寶貴紅色資源,這些遺址見證了廣東省臨委等紅色歷史印記,啟迪了改革開放的創新探索。追溯歷史,距今7000多年的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珠江口地區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跡;有著630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鵬所城被譽為“鵬城之根”,是深圳市別稱“鵬城”的由來。
特色優勢突出。大鵬新區生態基石地位突出,森林覆蓋率達77.36%,擁有全市唯一的國家地質公園;海洋大區特征顯著,海岸線長約占全市1/2,海域規劃面積約占全市2/3,擁有深圳市50個沙灘中的48個以及全市唯一的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優勢產業特色鮮明,重點發展高端旅游、海洋、清潔能源、大健康、低空經濟等產業,集聚了多個國家和省級能源基地以及國內首個接卸量超億噸LNG港口。
改革開放史厚重。作為最早實施改革開放、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深圳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無論是“先行先試”和“先行示范”的歷史使命,還是從大鵬水貝走出來的“改革開放先鋒人物”袁庚,百年大鵬發展史特別是40多年改革開放史無一不浸潤著開拓創新和敢闖敢拼的精神氣息。
綜合來看,大鵬新區是彌足珍貴紅色文化資源集聚地,極富潛力的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思政教育研學地以及環山靠海、風光秀麗的旅游目的地。
呼應現實需要,利用好大鵬新區紅色資源優勢
強化系統思維,協同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發展。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著力打造以廣東省臨委為主題的“一館九址”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力求系統性整合紅色資源、體系化傳承紅色基因、多形式展示紅色文化。在此過程中聚焦“廣東省臨委”“東縱北撤”“袁庚祖居”等“人無我有”的紅色資源,注重文旅融合發展,將本土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與山海、生態等獨特資源有機結合,打造觸及靈魂、滌蕩心靈的紅色研學之旅。
實施精品戰略,不斷豐富紅色教育場景和產品。還原重要歷史場景,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是關鍵一招。新區按照“策劃一批、落地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打造獨具深圳及大鵬特色的紅色文化場景和產品。以廣東省臨委為重點,梳理既有系列成果,整體策劃包裝,推出精品展陳、精品黨課、精品路線、精品叢書、精品劇場、精品文創、精品音視頻、精品思政課程、精品學術文章、精品文化作品等“十大紅色精品項目”。
注重產業牽引,打造深圳紅色培訓和研學高地。一方面以黨校為龍頭,統籌協調轄區紅色舊址的管理、運營、培訓開發和對外交流等工作,以精品項目為產品,分層次、分群體、分需求定制運營紅培研學線路,爭取把大鵬打造為全國知名、省內唯一、集紅培與綠培于一體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鼓勵區屬國企、社區股份公司成立市場化紅培機構,聯合社會資本、旅行社、媒體集團,發展“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同時加強與革命老區黨校和省內外相關干部學院的戰略合作,共建黨員干部教育教學基地。
發揮思政功能,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促融綜合作用。強化本土紅色資源思政教育功能,持續深化設計深圳高校師生“行走中的思政課”等精品思政課程,著力把大鵬半島打造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思政大課堂。在以史資政、以史育人、以史促融方面綜合發力,例如,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等重要節點,圍繞廣東省臨委“對港工作”、深港“同宗同源”等專題,聯合市委統戰部門、香港有關方面策劃相關主題活動,探索深港文化、旅游合作新路徑。積極與惠州、東莞、汕尾等地聯動,共同開發紅色旅游產品、挖掘紅色文化、分享旅游客源。
以歷史主動走好時代征程,以大格局全力服務好發展大局
將厚重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作為一片誕生過抗日英雄和改革先鋒的紅色熱土,大鵬新區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持續砥礪前行、創新發展,也為深圳市40多年改革開放輸入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成為深圳紅色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區精神的文化源頭。深圳要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必須把牢方向、堅定立場、堅持原則,繼續把歷史積淀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勇于沖破思想觀念障礙、利益固化藩籬的強大動力,增強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信心和決心,解決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將豐富的文旅資源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力。國內鮮有地區擁有從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到改革開放這樣連續、集中的遺址和景點。大鵬新區向世人展示了深圳的不同面向和多元魅力——既朝氣勃勃,也沉穩老練;既具有現代中國的氣質,也深藏古老文明的底蘊;既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典范,也是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未來,大鵬新區要創新轉化紅色文化,積極培樹文旅標識形象,代表深圳出圈出彩,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要立足資源稟賦,與深圳其他轄區錯位發展,不斷豐富綠色經濟、海洋經濟、低空經濟等形態,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將獨特的歷史傳承轉變為深圳城市精神的“軟實力”。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塑造城市精神要充分結合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樹形象、聚人心。大鵬新區特有的紅色文化、僑鄉文化、海洋文化,具備縱深性、延綿性以及與現實的銜接性,滋養和塑造著深圳的城市精神。抗戰期間,大鵬作為廣東省臨委機關駐地,政治地位特殊、學習氛圍濃厚,成為當今大鵬打造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的堅實基礎。大鵬新區毗鄰港澳,素有“僑鄉”之稱,這種立足本土、聯通海外的文化特色,與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這一定位彼此契合。大鵬人自古以來牧洋為田、與海共生,闖海精神恰與深圳全力打造全國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相得益彰。未來,大鵬新區將以更高站位、更廣視野守護歷史傳承、發揚本土文化,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深圳城市精神的塑造、傳播中,為黨員群眾強化家國情懷、傳承紅色文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添內在驅動力。
【調研參與單位:深圳市大鵬新區組織人事局
執筆:人民論壇雜志社發行出版部主任 韓冰曦;人民論壇雜志社編輯 魏飛】
責編:李瑋琦/美編:薛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