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法律制度持續健全,監管能力不斷提升,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補齊,主要表現為部分新業態處于安全監管模糊甚至空白地帶、安全監管能力亟待科技賦能、企業安全生產資金投入不足、一線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較弱,等等。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指示精神,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健全新領域新業態協同監管機制,持續提高安全監管智慧化水平,健全企業安全生產投入機制,著力提升勞動者安全生產綜合素質,加快補齊安全生產短板,有效提升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關鍵詞:安全生產 智慧監管 資金投入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X9 【文獻標識碼】A
安全生產是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與問題,尤其是部分重點行業與新興領域仍然存在較大風險,需引起高度警惕。2024年初,江西新余市渝水區一臨街店鋪發生火災,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遏制各類安全事故多發連發勢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此前,云南昭通市鎮雄縣塘房鎮涼水村發生山體滑坡,習近平總書記針對自然災害、交通事故、安全生產事故等易發多發,指示“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緊盯風險隱患,壓實各方責任,狠抓工作落實,防范遏制重大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F階段,亟須在制度落實、資金投入、技術創新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盡快補齊短板,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當前我國安全生產仍存在的短板與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我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21242人,比上年下降4.7%;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人數1.38人,下降5.5%,安全生產狀況持續改善。但與此同時,2023年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244人,比上年上升4.2%;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094人,上升23.7%。全國重大生產安全事故仍不時出現,各類風險隱患仍大量存在,防范安全風險的任務依然相當艱巨。
部分新業態處于安全監管模糊甚至空白地帶
近年來,數字化加速推進,并推動文旅等服務業融合創新發展,民宿、外賣送餐、密室逃脫、電化學儲能站、充電樁、懸崖秋千、玻璃棧道、露營等新業態大量涌現。由于對新事物的監管體制和機制發展相對滯后,這些業態監管責任還不盡清晰,部門間易相互推諉,導致新增監管盲區與漏洞。《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對新興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不明確的,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業務相近的原則確定監督管理部門”,但實際上僅少數地方政府明確了新業態監管職責。以民宿為例,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民宿用戶規模約6970萬人。但是,民宿既不是普通民宅也非酒店,法律定位模糊、安全標準不完善、消防設施不健全、衛生狀況不達標、監管部門不明確等問題較普遍,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安全監管能力亟待科技賦能
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歷年特別重大安全事故調查報告顯示,這些事故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督檢查不到位、對安全隱患失察、風險研判失誤、執法缺位等監管責任問題。我國安全監管執法隊伍長期人員緊張,面對新增且相互交織的安全風險,亟須依托科技賦能增效。相關部門已經建立了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截至2022年9月,全國7千余家危化企業、2萬余處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信息聯網,是數字技術賦能安全監管的重要創新。同時,該系統也存在接入率待提高、企業監控視頻易掉線、監測功能相對簡單、政企聯動不充分等不足,制約了監管效能的提升。在此之外,許多行業未對重大危險源、重點場所、基礎設施建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且監管部門之間存在數據壁壘,智慧監管水平亟待提升。
企業安全生產資金投入不足
“一分投入”保“十分安全”,企業是安全生產的直接責任主體,企業的資金投入是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安全生產法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但大量企業的資金投入存在臺賬建立不完善、提取不規范、數據填報隨意、挪用現象普遍、審計監督機制缺乏等問題,影響了安全生產的資金保障。尤其是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下滑,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3%。一些企業在安全生產上的投入能省則省,導致設備檢測、維修、淘汰等要求落實不到位,員工培訓不及時,極大增加了安全風險隱患,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線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較弱
一線勞動者處于生產末端,也往往是安全生產薄弱環節。應急管理部公布的歷年特別重大安全事故調查報告顯示,大量事故的直接誘因是“人為操作失誤、操作不當”等。一些行業勞動強度大,從業者的文化程度較低,安全意識差,成為事故的重要誘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超2.97億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高達66.7%,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5.4%。根據應急管理部數據,2023年全國建材行業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01起,死亡302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前五位的細分行業依次是水泥制品、石材、磚瓦、水泥生產、陶瓷,居前五位的事故類型為機械傷害、高處墜落、車輛傷害、物體打擊和坍塌;機械行業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10起、死亡294人(不含火災、特種設備、建設工程事故),其中金屬制品、專用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機械和設備修理、汽車制造5個細分行業事故起數超過機械行業事故總量的80%,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中毒和窒息事故起數超過機械行業事故總量的90%。這些事故的發生與從業者安全操作密切相關。
提高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的對策建議
基于當前經濟增長壓力的環境考量,須清醒認識當前安全生產形勢的嚴峻性,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壓實各主體責任,強監管、重投入,持續提升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各地各部門要加強對中央安全生產有關精神的傳達和學習,嚴格落實黨政領導責任、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安全風險研判,主動防范化解風險,推動安全生產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強常態化督察,堅決防止重發展輕安全的傾向,扎實開展各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嚴防趕工期、搶進度引發事故。分析研判交通安全形勢,嚴格道路執法,強化典型案例宣傳教育,提高對超速行駛、酒后駕駛、無證駕駛等違法行為威懾力,對交通事故易發頻發路段進行隱患排查整治,切實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深刻吸取近期國內外有關事故教訓,充分運用基于手機信令大數據的人口熱力圖,開展旅游景區、交通樞紐、廠礦等重點場所的人流監測預警,防止出現踩踏、火災等事故。
健全新領域新業態協同監管機制
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的安全風險研判,加快民宿、外賣送餐、密室逃脫、電化學儲能站、充電樁等新業態安全標準建設,強化新風險源的防范。按照安全生產法等相關規定,按照“業務相近”“誰審批、誰監管”等原則,進一步厘清新業態安全生產監管職責,明確部門分工,有效解決監管邊界模糊問題,杜絕安全監管盲區。進一步強化新產業新業態的企業和平臺責任,以平臺用工、農民工等為重點,提升工傷保險覆蓋率。
提高安全監管智慧化水平
大力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在安全監管領域深度應用。系統總結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等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經驗與不足,建設一批重點行業數字化監管系統,繪制行業安全生產風險地圖,提高對安全風險的感知、監測、預警、處置與評估能力。推動安全生產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加強電力、燃氣、供水、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的安全防控。推動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尤其在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煙花爆竹、礦山和民爆器材、電力等高危行業大力推廣無人機、機器人等作業,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加大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力度
嚴格落實安全生產法、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等安全生產投入相關要求,明確工作細則和標準,壓實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安全生產責任,健全企業安全生產投入長效機制,對因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安全生產事故承擔責任。引導企業用好用足支持安全技術設備設施改造等有關財稅政策,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費用管理制度,明確安全生產費用的投入、提取和使用的程序、職責、權限等。嚴格落實??顚S靡螅涃M主要用于危險源隱患評估、安全生產檢查、勞動者安全防護用品和安全技能培訓、安全生產宣傳培訓等事項,不得隨意挪用。
提升勞動者安全生產綜合素質
加強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配齊專兼職安全生產人員,將勞務派遣人員、外包人員等群體統一納入安全管理,防止出現人員未經安全培訓考核便上崗的現象。充分培育和發展發揮工會、安全生產類、行業協會商會類、心理服務類社會組織,積極發揮其權益保障、心理疏導和行業自律作用,加強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勞動者安全生產意識。強化安全操作規范程序、作業場所危險因素防范、勞動防護用品使用等知識培訓,全面提升從業人員崗位風險管控、風險隱患排查與初始應急處置能力。在職業和技工院校普及安全生產課程,持續開展高危行業領域從業者安全技能提升專項行動,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職工,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與職工技能提升補貼。
【本文作者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王偉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 金】
責編:李 懿/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