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九項重點任務之一,彰顯出我們黨深厚的為民情懷。歲末年初,正是做好民生領域工作的關鍵期,廣大黨員干部要緊緊圍繞群眾所想、所思、所盼,貼民心、聽民聲、集民智、解民憂,用心用情答好民生“幸福卷”。
用好政績觀這面鏡子,照亮為民初心。“政之所要,在乎民心”。民生連著發展,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為民造福才是最大的政績。黨員干部應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把握民生和發展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托住這個底,讓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要統籌當前和長遠、顯績和潛績,特別是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多做事關群眾日常生活的事,守好工人“錢袋子”、鼓起群眾“米袋子”、拎穩百姓“菜籃子”。要規劃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久久為功,以“小切口”推動解決“一件事”向“一類事”延伸拓展,讓群眾從心里感受到黨員干部的初心和擔當。
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把準民生脈搏。“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要堅持問題導向,努力將“大數據”和“鐵腳板”充分結合,既“鍵對鍵”聽民聲,又“面對面”訪民情,多深入田間地頭、企業車間開展“接地氣”“沾土氣”“冒熱氣”的調查研究,真心實意化解群眾心里的煩“疙瘩”。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往往牽涉各種利益和矛盾,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解決好的,要拿出“敢啃硬骨頭”的勇氣,大膽探索、投石問路,緩解“痛點”、打通“堵點”,著力把百姓“心愿單”變成建設“施工單”,“問題清單”變成民生“成效清單”,把民生關懷精準送到群眾心坎上。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開好惠民良方。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也在不斷提高,如何回應好人民群眾的期待,關鍵在于用好改革這把“金鑰匙”,推出更多有溫度、見實效的舉措,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溫度”。民心所盼,改革所向。黨員干部要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拿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轉變為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真正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千家萬戶。(作者:徐晶 陳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