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為一位選調生以來,在鄉村工作已有數月,從書卷盈香的學府,到稻香四溢的田野,清風徐來,拂去心靈的塵埃,皎月高懸,映照內心的寧靜。“猶存書卷氣,更添泥土香”,我懷揣著把青春揮灑在基層的矢志初心,毅然踏上錘煉自我、建設鄉村的征途。
一是俯身基層,共筑民心橋梁堅。“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選調生植根基層,更需深耕這份深情厚誼,將群眾冷暖時刻掛于心間,這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人性光輝的閃耀。學會“共情于民”,就是要深入基層,以腳步為尺,丈量“民情”的深邃;以真心為鏡,真實映照“民意”的熾熱。通過走訪調研、解決實際問題,深切感知百姓之酸甜苦辣,堅定不移地將這份情感融入工作之中,成為推動工作之不竭源泉,鑄就了贏得民心之堅固基石。“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我們以赤子之心踐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將為民服務之路走得更加寬廣而溫暖。在基層這片廣袤的熱土上,在與群眾的深情交融中,致力于“在崗一日、惠及一方”,勤勉務實、久久為功,力求將每一份努力都化作人民群眾心中的溫暖,讓實干與奉獻成為我們最鮮明的青春注腳。
二是知行合一,播細雨而潤萬物。在基層工作中,我們不僅要與群眾心脈相通、共鳴共情,更要善于運用理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理潤民心”,是智慧與耐心的和諧交響,是將黨的光輝理論化作和風細雨,吹進群眾的心田。基層如棋局,紛繁多變,要求我們時刻保持敏銳洞察,靈活應變,精準施策。面對復雜多變的矛盾糾紛,我們耐心傾聽每一聲細微的訴求,細致剖析問題的深層根源,力求精準把脈,對癥下藥,化解矛盾于無形。同時,我們亦扮演政策法規的“傳播者”與“解讀者”角色,耐心普及法律知識,引導群眾依法維權,理性表達訴求,共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只有腳踏實地、躬耕于野,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力求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深度融合,成為群眾信賴的“貼心顧問”,政策落地的“橋梁紐帶”。
三是創新揚帆,共繪鄉村新畫卷。在這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我們作為扎根鄉村的選調生,更肩負著以創新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使命。創新,恰似“春風又綠江南岸”,為鄉村的廣袤大地披上了一襲生機盎然的綠裝,賦予了無盡的發展活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鄉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們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將創新之魂深植于心田,外化于行。面對鄉村發展的瓶頸與挑戰,我們不拘泥于常規、不畏懼失敗,以“敢為人先”的銳氣,探尋契合本土實際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將創新舉措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確保每一項創新都能真正惠及民生,推動鄉村發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創新的征途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懷揣初心、勇于創新,就能繪就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淳厚、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
(浙江省海鹽縣沈蕩鎮五圣村選調生 彭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