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高新區銀杏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以“離群眾很近,與群眾很親”為理念,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心中有底、心中有數、心中有方、心中有感、擔當有為”的“四有一為”工作法,打造“幸福鄰里”的黨建品牌,讓居民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獲得感更為充足、安全感更可持續。
心中有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厚植為民情懷,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群眾工作的價值導向,先有群眾心,再辦群眾事。對群眾有真感情,真正把群眾的心上事當作自己的上心事,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著力兜底線、保民生、優服務、促治理,以創新的思路、務實的舉措,切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通過不斷提升服務讓群眾滿意,真正做好服務群眾的服務員。
心中有數。精網微治。將社區劃分為11個網格,配優配強網格長、網格員和紅色小管家,采集“人房事物”臺賬、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和訴求。通過網格精細化管理、網格員巡查、小管家配合、志愿者參與,入戶走訪、收集民聲民意。通過網格內“微治理”,托起居民“微幸福”。民意暢通。通過“我和書記有話說”微平臺,每周接待、入戶走訪、集中受理等方式面對面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和訴求,征詢居民“金點子”,通過物業經理接待日等回復居民訴求,源頭化解物業類矛盾糾紛。真正做到群眾的意見呼聲聽得見、聽得清、聽得全。科技賦能。通過小區“智慧大腦”,形成巡查、上報、整改、督查、反饋“五步工作法”,居民可足不出戶即可完成問題事項和意見建議上報,實現科技化支撐。
心中有方。推動作用發揮,完善縱向到底的組織架構,依托“責任田里的紅馬甲”基層治理品牌項目,以黨員帶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通過積分制發揮黨員作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小區治理,培養小區居民家園共同體意識。聚焦自治共治,暢通的議事協商機制,通過“長廊議事”“家門口議事會”等議事品牌發揮自治,鏈接、凝聚社區、物業企業各方優勢資源,實現橫向到邊的資源聚集,協同發力實現共治。小區治理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開展志愿服務,挖掘熱心居民骨干組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特色志愿服務活動,完善志愿者積分管理,讓居民從小區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心中有感。感知群眾急難愁盼。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從群眾有感的“微小事”破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把關鍵小事辦成暖心大事。感知群眾喜怒哀樂。工作由居民來檢驗和評判,把“居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同意不同意”作為根本標準,始終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尺,真正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信任。感知群眾時刻監督。時刻接受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監督,通過找差距,持續改進。通過居民監督,讓居民對小區治理有“感知”,提升居民生活“質感”。
擔當有為。銀杏社區主動擔當、積極作為,以實干彰顯“硬核”擔當。聚焦矛盾,完成老舊小區改造。興園北區于2006年交付使用,環境臟亂差。改造過程中,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社區走千戶訪千人,收集居民意見126條,尋求最大“公約數”。選聘15名居民組建質量監督矛盾協調小組,平穩、安全、有序完成老舊小區改造。
精細化管理,提升為民服務。面對車輛亂停放、垃圾亂丟包、飛線亂充電、雜物亂堆放等頑疾,成立居民小區服務工作站,實現外來車輛減少29%,居民投訴量下降51%,初步實現小區“門嚴、地凈、車齊、綠美、燈亮、無衛生死角”。通過每年新增的公共收益進行微更新、微改造,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
改革創新,真抓實干。上鐵銀欣花園小區基礎設施設備老化,物業服務成本增加,服務質量達不到業主預期,小區公共收益使用不透明,物業費收取困難,物業三次要求撤場,矛盾逐漸激化。社區黨組織多次牽頭召開小區黨群議事會,充分發揮組織引領作用,推動成立“物管委”,推選熱心居民骨干擔任樓棟單元代表,積極發揮紅色小管家、小區黨員、居民骨干作用,形成“組織引領、黨員帶頭、居民參與”的治理機制。按照“收入、支出、過程公開”原則,開放參與預算編制,在黨組織的引領下,居民共同編制年度預算,參與小區管理,真正促使物業企業回歸“忠誠管家”角色,讓業主真正成為“小區主人”,推動物業服務全方位提升。物業費收繳率由72%提升至96%,居民滿意度上升,物業與業主之間信任感上升,投訴率下降61%,實現“三升一降”。
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銀杏社區案例被中央主流媒體報道20余次。先后接待省內外調研30余次,獲得安徽省美好家園,合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合肥市“和美小區”等榮譽稱號。
(作者:合肥高新區銀杏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李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