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根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包容性,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提供價值共識。共識傳播立足于異質文化之中,要求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之間保持戰略互動,以設置正向議題為靶向,以構建正面的輿論生態為指向,通過多元對話、互相認知、意見交換等方式進行價值敘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應積極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不同文化文明間的互鑒互動,以敘事主體作為抓手,展開基于主體多元化的敘事傳播。以技術手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圖像化,是有效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信息或情感的重要方法。應通過技術賦能,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具象化和吸引力,提升其內容的深度與受眾的聯系度,多角度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要義。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念 國際傳播 實踐邏輯
面對當前普及度較高而認同度相對較低的現實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應堅持問題導向、采取精準化的傳播策略。對此,要加強全人類共同價值、多元化敘事與技術賦能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塑造以共識話語、受眾本位、新技術表征為特征的多維國際傳播格局。
一、基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共識傳播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根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作為全人類共同價值,它尊重文化文明的差異性,強調在差異性中尋找共性,以共同價值超越人類社會的對立和對抗,以此逾越宗教、價值觀、習俗等方面的鴻溝。在多元文化之間潛藏著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即以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構建本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重要立場。它搭建了新型的普遍性價值框架,其經典表述即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這一全人類共同價值理念的精準表達,溝通了人類不同族群的情感,激發了人類對和平與發展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人類共同價值克服了人類社會價值認識中的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為共識傳播提供了重要落腳點。
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包容性,為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價值共識。其中,“和平”價值秉持以和為貴、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安全觀,培養世界和平發展的道義力量,旨在構筑世界長久和平的厚實力量。“發展”價值兼顧不同國家的利益、追求不同國家需求的共同性,以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為內核,注重世界各國對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共享。“公平”價值首先是尊重和維護各國的主權,以此為基礎倡導權利、機會、規則的公平,并強調資源、權利、機會分配的相對均衡。“正義”價值堅持以義為先、義利兼顧的原則,既維護本國的“私利”,又處理與其他國的“公利”。同時,堅決反對零和博弈、單邊主義,堅持合作共贏、多邊主義,協力建構一個大同世界。“民主”價值強調充分尊重本國人民的權利,不能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作為參照物和標準,因而任何國家都沒有權力阻礙或破壞他國人民自我發展的權利。“自由”價值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目標之一,反映了人類社會由物的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轉變,并非資產階級的專利。它既尊重表現形式、實現方式的多樣性,又捍衛價值的普遍性,為人類文明的互鑒交流奠定了價值基礎。可見,全人類共同價值既包括了人類利益和需求的差異性,又倡導共同性,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重要準則。
共識傳播立足于異質文化之中。共識作為人類團結互助、抱團取暖、共謀發展的力量驅動,有利于打破異質文化的鴻溝。正是在差異文化的交流交鋒碰撞之中,不同國家民族形成知情意的共同點,并逐步鑄成群體認同。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應確立共識,尋找不同文化、民族間的共性,避免一家獨唱以及單主體壓迫式的傳播。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共識,主要表現為國際受眾欣賞、認可和支持全人類共同價值。這就要求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之間保持戰略互動,以設置正向議題為靶向,以構建正面的輿論生態為指向,通過多元對話、互相認知、意見交換等方式進行價值敘事。在價值追求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敘事要與國際受眾的文化背景、認知方式、思維習慣進行融通,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碎片化認知內化為國際受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信仰;在價值感召上,從被動的價值信息“接收器”轉為主動的價值構建者,將價值相異轉化為價值同構;在價值實踐上,強化人類社會的“共在”感,拓展國際社會的共同記憶,提升深藏于人類個體的同理心、共情、認同感,從而激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動機。
二、基于主體多元化的敘事傳播
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世界其他部分國家的價值觀念未能形成有效互動,有些國家甚至對其認知存在偏見和誤讀,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將之視為意識形態的工具,從而降低了其世界意義。因此,應積極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不同文化文明間的互鑒互動,以敘事主體作為抓手,改變部分國家或民族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刻板印象。
一是在敘事主題上,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其他國家民族的思想價值交相輝映,使其內蘊的中華優秀文化精神得以傳播和共情,在理念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敘事主題上得以平衡和協調。既要闡述中國在全球性問題上的理念、立場和行動,也要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敘事切入口置于個體之上,尋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受眾人倫日用的契合點,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主題轉換成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日常性表達。
二是在敘事主體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受眾是立體的,既包括國家、國際組織、跨國機構等重大平臺,也囊括社會團體和個人。要重視不同國家民族的微觀敘事主體,主要是各國的專家學者、公共知識分子、網絡意見領袖、留學生群體等,以個體講述“命運共同體”的故事,發揮他們人類共同的愛、同理心、同情心等人類本能作用,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立場、時代意義、實施舉措等,以此跨越不同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隔閡,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是在敘事內容上,從以官方敘事為主轉向多元敘事為主。官方敘事體系包括敘事主題的宏大、敘事主體的單一、敘事內容的正式,雖然體現了中國立場和全球正義,但在傳送主體“想講的”與接送客體“想聽的”之間有時缺乏有效對接,難以抵達國際受眾的認知場域。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容傳送需要精準抓住其概念意蘊、價值取向、核心觀點。一方面,整合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人物、歷史、事件等素材,以全球化的視野呈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精髓,為打造國際化傳播路徑提供著力點;另一方面,構建全方位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容體系,包括文創產品、文藝展覽、文化賽事等,為提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效力提供豐富資源。
三、基于技術賦能的圖像傳播
以技術手段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圖像化,是有效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蘊含的信息或情感的重要方法。新型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終端新媒介的崛起和涌現,大力改變傳統傳播工具的話語表達策略。因此,要整合新興數字媒體、社交媒體、移動端媒體等多種平臺,構建多媒體互動、沉浸式體驗等學習體驗環境。以元宇宙為例,元宇宙打破時空的界限,形成一種新穎的文明系統。元宇宙為具身體驗提供一種全新的境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帶來了重要機遇。一方面,元宇宙所建構的沉浸式、富有參與感的“在場性”,使抽象性、文字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為生動和形象,有助于降低理解和接受的難度。另一方面,元宇宙高度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營造虛擬空間,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連接起來,增強了主體、國家、民族的關系。
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表達方式。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思維仍停留在“中心化”上,即傳播主體以政府職能部門、科學研究單位、學校為主,以政治動員、意識形態表達為目的,以自上而下、相對單一為主要方式。在人工智能賦權的信息時代,隨著傳播主體間的森嚴壁壘被打破,信息互通勢在必行,傳播思維面臨著“去中心化”的重要轉變。因此,要大力挖掘和利用新技術,如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為其他國家提供沉浸式體驗技術支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知識生產、個性化推廣、智能交互等方面的應用。總之,通過技術賦能,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的具象化和吸引力,提升其內容的深度與受眾的聯系度,多角度展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要義。(作者:陳煥紅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3年度茂名市科技計劃項目“廣東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與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011);2023年度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廣東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JY20232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琳琳、劉凡熙:《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學習與探索》,2024年第9期。
②李穎、尹飛舟:《共生外譯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路》,《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3期。
③夏金梅、李思遠:《海外學者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多維解讀》,《理論月刊》,2024年第1期。
④曹清燕、張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國際傳播的向度及提升路徑》,《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⑤席蕊:《基于語料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多模態視像化敘事建構》,《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