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推動構建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實踐,彰顯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決心與時代擔當,順應了各國人民的自主發展愿望和安全需求,指明了世界文明進步的方向。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動體現,而且是中華文明自強且包容的根本原則的充分呈現,更是中華文明作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動性的直觀展現。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明交流互鑒 全人類共同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演講中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命題的深邃思考,是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給出的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實踐,彰顯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和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決心與時代擔當,順應了各國人民的自主發展愿望和安全需求,指明了世界文明進步的方向。
當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愿景轉化為豐富實踐。世界各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共商共建共享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體系,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促進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作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分析和提煉。
歷史理論的活力正是來源于不斷發展的歷史和變化的實踐,進而揭示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與方向。觀察并研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述核心變化,闡釋人類社會這些變化的由來并展望變化的趨勢,進而推動實踐的新發展,是中國歷史學的學科理論體系應當盡快發力的理論生長點。
從歷史理論角度分析這一時代課題,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從文明發展脈絡考察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包容性對世界和平發展的意義;其二,從世界歷史進程考察人類社會日益增強的經濟統一性和在此基礎上的社會生活一體化;其三,從文明交流互動的實踐考察中國式現代化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維護與踐行。這種歷史理論的分析視角,將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的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典型的人類縱向社會形態演化推動橫向交往的新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人類社會橫向交往的內在必然要求與大勢所趨;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古老文明的現代賡續,而且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動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亦是人類社會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體系的光明前景。
對普惠包容的追求,來源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特別是作為中華文明基本義理的包容性特性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從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在世界各國命運交織、休戚與共的現實基礎上,倡導構建的普惠包容的人類全球交往新體系。這是對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探索,體現的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擔當盡責,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對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作為全球交往新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意味著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而且意味著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讓世界各國人民能夠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推動實現增長機遇的普惠、發展道路的包容,妥善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的發展失衡問題,實現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共同繁榮、共同富裕”。普惠包容,是在國家主權平等基礎上的揚善的包容、有序的普惠。對普惠包容的追求,來源于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特別是作為中華文明基本義理的包容性特性,是中華文明特有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的充分展現。
中華文明是全球范圍內唯一沒有中斷并以國家形態獨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為人類文明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作為原生文明的自立之道。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蘊含著豐富的基本義理,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其中,包容性就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義理之一,對中華文明自身發展和面向世界的交往方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作為原生文明,以自強且包容的根本原則自立于世;并且很早就已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現實基礎上,探討如何在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世界中修身為政,如何實現人與世界相互促進的協調發展,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將多方匯聚成一體進而一統的社會發展共識。作為各個組成部分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中華文明在國家組織形式上長期實行大一統政治,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家治理宗旨上提倡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從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出發,推崇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在價值判斷標準上崇尚仁義和正義、追求和合大同。《春秋左傳》有“施之以寬”“平之以和”。包容性促使中華民族堅韌凝聚、能動開放,包含并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諸種因素,升華并實現為最廣泛的中華文化認同。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中國人從歷史理性和辯證思維去理解、把握文明自身發展的狀態與階段。文、明兩字合而為一詞在中文里出現得很早。《易經》中便有“天下文明”一詞,意指“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與文明對應并表示在文明發展階段之前的概念則是“草昧”,即“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成書于元豐七年(1084年)的《資治通鑒》中有“敷文明之治”一言,意為“布施文明的政治”。這說明最晚到11世紀,中文的“文明”一詞已經具有表達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善政之義。到17世紀初,中文的“文明”一詞已經具有作為實體的含義。明代官員彭惟成在為1612年初刻的《泰西水法》撰寫的“圣德來遠序”中寫到:“今西洋儒彥覲我文明而來”,就是一個典型例證。1896年翻譯家嚴復借翻譯《天演論》立言,一方面繼續用文明和草昧的范疇來闡釋社會進步歷程,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學的觀念的影響,運用了“野蠻”一詞。不過,嚴復仍然從草昧的傳統含義來解釋野蠻,即“生民之事,其始皆敦龐僿野,如土番猺獠,名為野蠻”。前述這個“文明”的詞義演化,表明中國文化視野中的“文明”,不是與“野蠻”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始于草昧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與成果,是包含草昧在內的日益演進;不是狹隘片面的自我中心、自我優越的文明,而是可以交流的、相互包容的、能夠互學互鑒的文明。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是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與和平性得以實現和彰顯的重要根基,并由此發展出中華文明特有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這正是中國古代對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理想狀態的向往與描繪。作為“兩個結合”的扎實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對中華文明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的實踐與升華,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和“世界歷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人類社會的經濟統一性和社會生活一體化決定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歷史必然性
從世界歷史進程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時代要求的歷史必然,這來源于人類社會的經濟統一性和現代化內在的社會生活一體化。在當今世界,這表現得尤為明顯。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不能停止消費,也就不能停止生產和流通,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內在連通而統一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客觀實體在當今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要求,是人類作為一個種屬演化的經濟統一性的外在表現。人類社會數千年,各個群體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日常交往聯系始終存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橫向交往速度明顯加快,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展。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之后,亞非拉各國的社會生產日益被機器大工業卷入國際分工體系和世界市場。這個歷史過程中,西方通過殖民擴張實現資本原始積累,通過對外戰爭轉嫁自身發展的種種危機。
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先發國家的工業化建立在持續剝削亞非拉人民的基礎之上。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和金融剝削體系,是資本主義束縛全球的兩套制度手段。資本主義興起的經濟特點,表現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極力攫取巨額財富,而把貧困和其他發展代價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范圍內造成貧富兩極分化。從人類社會數千年的縱向發展進程來看,此類現象都是不可持久的,任何具有剝削性質的霸權都會消弭于世。資本具有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占有統治地位,當然有可能造成窮兵黷武式的瘋狂(如兩次世界大戰),但另一方面,這也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和軟弱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這是資本主義的一次系統性失敗。大量民族獨立國家誕生,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臺。世界人民對自由平等發展權利的追求和對通過現代化實現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可遏制的歷史大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縱向來看,包括亞非拉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在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北方國家)的復雜互動中力量日益壯大。正如已有研究指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960年時南北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20:80,1980年時為25.4:74.6,但到2008年時,南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開始超越北方發達國家,2018年時南方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總量的占比接近60%,北方的比重降到40.84%。①到2024年,金磚國家的人口約占全球46%,領土占世界近35%,經濟占全球比重約3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均超過七國集團和歐盟。②對于世界經濟的參與者而言,再生產創造價值的合理化全球分配,是當今世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顯然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資本主義正在制約人類社會生活的改善和生產潛能的釋放。冷戰思維、零和博弈和霸權主義的存在,并不能消解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日益增強的經濟統一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日益增長的民主化要求。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還來源于現代化內在的社會生活一體化要求。現代化是人類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文明實踐。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工業化的“勞動過程”日益轉化為“社會過程”,這個過程中的社會生活復雜化、一體化程度日漸提高。工業化的社會化大生產使得追求現代化必然會發生社會生活的日益一體化。 “全球南方”國家追求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必然會推動人類社會生活一體化程度與日俱增。這是正在發生的世界現實,需要國際社會團結合作,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全球數十億人的經濟社會生活產生的這兩個基本訴求,都需要時代新解,世界經濟發展需要可持續動力,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來的歷史必然性。
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動體現
面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重大課題,中國給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答案。在“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時代關口,同球共生的現實促使世界人民同樣需要一種全球性的認同,能夠承擔這一歷史重任的只有人類命運共同體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認同的核心則是全人類共同價值。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這是中華文明作為五千多年連續發展的原生文明的突出創新性的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珍視、維護并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而且也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真正將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并且落到實處。
中國式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新時代以來,中國團結國際社會各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因水而生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是一項非常典型的命運共同體建設。2016年3月23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成功舉行。六方一致同意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并確定了“3+5合作框架”。中柬、中老、中緬、中泰、中越先后宣布共建雙邊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新型區域合作機制,使瀾湄合作成為地區合作優質的“金色平臺”。
自2014年首次提出打造中拉命運共同體以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拉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中拉關系進入平等、互利、創新、開放、惠民的新時代。當前,中拉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中拉年貿易額近5000億美元,中方穩居拉美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和巴西、智利、秘魯等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國式現代化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整體進步助力賦能。目前,中國已經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不同形式的命運共同體,推動在衛生健康、人與自然、網絡、海洋等領域開展命運共同體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得到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數十個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獲得國際社會熱烈響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從雙邊到多邊、從區域到全球、從發展到安全、從合作到治理,日益成為引領時代前進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走向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鼓舞。這充分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動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文明自強且包容的根本原則的充分呈現,是中華文明作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動性的直觀展現
第一,中華民族的文明歷程不僅與人類社會形態演化的縱向發展同步前行,而且通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各種群體聯系日益緊密的橫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推動構建人類互聯互通互利的全球發展新空間和全球交往新體系。這與16世紀西歐資本主義興起之后以對亞非拉人民持續數百年的殖民掠奪為基礎的世界橫向發展,即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等范疇分類的中心與邊緣性質的等級化世界空間及秩序,形成了鮮明的歷史對比。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在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進步潮流。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這種新變化,不僅展現出人類文明演化的脈絡與趨向,而且揭示出世界基本結構和形態的變化,彰顯了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大貢獻。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樣是人類社會普惠包容的全球交往新體系的光明前景,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作為人類文明橫向交往的大勢所趨,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大型文明交流互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是為了人類社會的互利共贏和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明互學互鑒的實踐成果,而且也在積極促進各國各地區人民交往交融、不斷釋放自主發展潛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每一種文明都凝聚和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通過現代化實現美好生活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向往。人類文明要存續發展,就要充分尊重這些客觀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普惠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揭示并踐行了人類文明這些深層邏輯和基本訴求,是典型的人類縱向社會形態的演化推動橫向交往的新發展。就此而言,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生動體現,而且是中華文明自強且包容的根本原則的充分呈現,是中華文明作為原生文明的深厚能動性的直觀展現。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世界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1BSS013)、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項目“西方歷史理論發展史”(項目編號:22VLS016)和2024年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課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研究”(項目編號:24&WZD2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張燕生:《從全球看南北》,新華社客戶端,2021年2月2日。
②徐飛彪:《“大金磚合作”前景評估及可能的出路》,《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4年第3期。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