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網絡微短劇的生產模式與審美趨向

【摘要】網絡文學作為新時代中國文化事業(yè)的重要代表,是最具活力的大眾文化形式之一。網絡微短劇從網絡文學中取材,解構了傳統(tǒng)的影視審美經驗,是一種快節(jié)奏臉譜化碎片化的新型傳播方式。這種熱點題材與影視創(chuàng)作的雙重結合,強反轉、短時長、低成本的網絡影視作品,使得網絡微短劇不同于院線電影、網絡短視頻等成為一種更獨特的審美經驗形式。網絡微短劇在契合當代社會特定群體個人心理與情感需求的同時,其對大眾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自信的建構,有待我們進行全面審視與反思。

【關鍵詞】網絡文學 網絡微短劇 影視審美經驗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短視頻成為公眾獲取新知、表達自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重要載體,而網絡微短劇的興起,短時間內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原創(chuàng)小說平臺受到中青年消費者的大力追捧。網絡微短劇誕生于網絡文學發(fā)展平緩時期,它延續(xù)了網絡類型文學符號,蘊含了豐富的網絡文學記憶,以拼貼的碎片化精彩鏡頭去吸引觀眾。網絡微短劇拍攝周期短,投入成本低,內容緊跟最新熱度,能夠短時間抓住受眾的注意力。為此,只有分析網絡微短劇的生產方式及大眾的審美經驗結構,堅持以受眾為中心,才能不斷創(chuàng)作出具有豐富內核的作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網絡微短劇的生產模式

在網絡微短劇的眾多形式中,通過網絡文學改編的網絡微短劇是極為典型的一類。它是在現有網絡文學的基礎上,經過適應于網絡短視頻平臺播放的類型化碎片化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的。根據2022年1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chuàng)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將其定義為: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xù)和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網絡視聽節(jié)目。網絡微短劇依靠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成為更為方便觀看的方式,而這種呈現方式也使得網絡微短劇的表現方式也發(fā)生變化,從傳統(tǒng)的橫屏觀看,到以豎屏觀看為主。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24年8月發(fā)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8%,一直保持不斷生長的趨勢,截至2024年6月,微短劇用戶規(guī)模達5.76億人,網民使用率為52.4%。《報告》中指出微短劇用戶需求旺盛,并且通過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創(chuàng)作效率。2024年6月以來,多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微短劇陸續(xù)上線,制作周期大幅縮短,成片效果超出預期。而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與最初相比,已經呈現出穩(wěn)定發(fā)展的趨勢,逐漸成為了文化生產的主要力量。在2021年網絡微短劇試水成功之后,與網絡文學的結合就更加緊密,微短劇行業(yè)的走紅也帶動了網絡文學IP的深度開發(fā)。

不同于傳統(tǒng)電影電視劇,網絡微短劇市場主要針對的是特定人群,根據不同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用戶審美需要,微短劇主要依據不同受眾的喜好進行定向投流,主要集中在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等短視頻平臺。從內容上看,網絡文學的基礎分類也基本涵蓋了網絡微短劇的類型,如修仙、末世、逆襲、都市、家庭、喜劇、懸疑、奇幻等等。但是這些類型不是固定不變的,常存在模糊性和交叉性,只有從理論上對影視短視頻的共性進行總結分析,才能更好地提煉出網絡微短劇內容生產的方式。

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社會熱點話題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與文本的改編快速轉換出來。通過以社會熱點話題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網絡微短劇,能迅速吸引受眾的關注,契合了當代社會特定群體的個人心理和情感結構。“情感結構”是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威廉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關于沖動、抑制以及精神狀態(tài)等個性氣質因素,正是關于意識和關系的特定的有影響力的因素——不是與思想觀念相對立的感受,而是作為感受的思想觀念和作為思想觀念的感受。” 情感結構是個體對現象表現出情感趨向的心理結構,建立在思想觀念基礎之上,是思想觀念與情感反應的融合體。情感結構對于理解審美主體的文化選擇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感結構是主體的內在勾連情感經驗和思想觀念的精神結構,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發(fā)展、變化。因為隱藏在內心深處,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被偽裝,決定了大眾情感結構很難被觀察并被勾勒出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移動互聯網提供了兩個基本條件,讓觀眾的情感結構得以打開。網絡微短劇在市場的成功實踐有以下幾個模式:首先是私密性。在獨屬于自己的屏幕空間上,網絡接受活動是一個私人行為,大數據會根據接受者的喜好進行推送,接受者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進行付費觀看。其次是宣泄性。網絡微短劇的內容選擇大多為懲治不公、彌補遺憾、人生逆襲等話題類型,受眾可以不斷地被高潮情節(jié)所刺激,產生一種情感的宣泄。這使得受眾通過微短劇獲得了短暫的快感,內在的情感結構得到短暫性滿足。

傳統(tǒng)影視審美經驗的解構與重構

網絡視頻有多種表現形式,以內容長度來分有長視頻、中視頻、短視頻、微短劇等細分領域。網絡時代的影視也有網絡劇、影視短視頻、網絡大電影、微電影等等,雖然同是借助網絡傳播,但是其中的審美形式大不相同,塑造的審美經驗也相差較大。相比傳統(tǒng)影視作品的橫屏審美,更適合豎屏觀影的網絡微短劇,使得傳統(tǒng)影視作品的呈現形式受到沖擊,對傳統(tǒng)影視審美經驗產生解構作用。

影視作品一般具有完整故事,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過程,并圍繞故事形成影像作品。觀眾也是按照特定的矛盾沖突的邏輯推進去觀看,并融入個人影視審美。但在一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集中注意力是一件難度系數很高的事情。依托于平臺運營方式的碎片化審美不斷沖擊傳統(tǒng)的審美方式,碎片化體現了確定性的消失,注意力出現分散現象。微短劇的迅猛發(fā)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碎片化的快節(jié)奏習慣的養(yǎng)成。長期浸潤在碎片化審美中的受眾,審美注意力是短暫的,不會長時間持續(xù)。面對影視作品的短則幾十分鐘,長則兩個小時的觀影時長,觀眾很難完全沉浸于其中。習慣于網絡時代的快節(jié)奏,觀眾對于長時間觀影的興奮點要求更高,對于大部分無法產生刺激效果的審美元素,常常一掠而過。

審美空間的不同也使得個體性審美經驗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電影院到智能手機的小屏觀影,這無疑是一個大跨度。傳統(tǒng)的影視審美都是大屏沉浸,在一個黑暗封閉的空間里,一道亮光照亮了屏幕,隱藏在陰影的人們靜靜地觀看。電視劇的觀看雖然不像院線電影一樣充滿神秘的儀式感,更具有日常生活的屬性,但是其仍然是以個體的審美體驗為主導。任何影響個人體驗的劇透或議論的聲音,觀看者通常是排斥的。當然,彈幕文化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在平臺的管理之下形成了和劇情互動的存在,但并不會影響個人體驗。相較于院線電影、電視劇的沉浸感,網絡短視頻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就是觀看影視短視頻的互動性,不論是二次創(chuàng)作還是加入自己審美視角的畫外音,觀看的同時人們可以閱讀其他人的評論,不需要專注的審美靜觀。在浮光掠影的觀看過程中,幾乎再也看不到淚流滿面的情感交融等畫面。這不但存在于觀看的過程中,還延續(xù)到觀看之后的交流中。網絡微短劇的崛起,與連續(xù)審美經驗的改變密不可分。以微短劇為例,每集只需要1-2分鐘,相比電影、電視劇、短視頻的時長,觀看時間從電影的2小時到電視劇的45分鐘到短視頻的5分鐘,內容不斷被壓縮,主要以簡單的敘事邏輯和指向性的表達為主,加以蹭網絡熱門話題的熱度來引流。個體性的、充滿儀式感的影視審美經驗,在網絡時代的存在越來越無足輕重,日益被網絡微短劇帶動的壓縮性的快感審美所侵襲。

這對傳統(tǒng)影視經驗審美無疑是起到了巨大的消解作用。傳統(tǒng)的接受者會思考與他相關的真實世界,并從旁觀者介入現實經驗事實。影視既是商業(yè),也是藝術。作為藝術的影視作品是審美文本,決定了其具有審美反思性。一般而言,影視作品都有一個主題思想,借助影像世界傳達某個倫理、哲學或社會問題,讓觀賞者在觀看中不由自主地體會到這些問題,繼而會對現實世界或主體的存在狀態(tài)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影視作品并不是純粹的、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網絡微短劇取材于社會熱點題材,意在滿足和消解現實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寄希望于爽文的低延遲滿足。網絡微短劇不再追求宏大敘事,而聚焦于普通受眾,是讓觀眾不用思考就可以接受的敘事。

在《娛樂經濟》一書中,美國學者沃爾夫指出,當下社會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娛樂,大眾被娛樂精神所主宰。影視短視頻亦是娛樂精神主宰的網絡文化形式,是當代人休閑時間的一種消遣娛樂,并不承擔沉重的精神任務。注意力的爭奪成為一種主要的媒介經濟手段。注意力的爭奪意味著焦點會隨時發(fā)生轉移,思考、沉浸是一種昂貴的事情。審美活動亦是如此。快節(jié)奏的、繁多的信息也沖擊著靜觀的、沉浸式的審美體驗,傳統(tǒng)的審美經驗結構必然會發(fā)生顯著的變化。網絡微短劇一般采用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彩片段通過剪輯搭配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前幾十秒是吸引注意力的第一要點,只要切合大眾情緒或觀念中的某個點,受眾才會停留觀看。剪輯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整個視頻的某個點,給觀眾驚顫一下后,引起去付費觀看的欲望。創(chuàng)作者選擇的影視片段,都是一些能對心理精神具有刺激性的片段,目的是爭奪大眾的審美時間。最能體現網絡微短劇給受眾帶來的新奇體驗的部分是戲劇性夸張化的表現方式,用類型化的敘事不斷的疊加沖突,再一氣呵成的解決,讓觀眾直面強烈的情感刺激,達到了情緒的宣泄。這種突然出現方式,給觀看者突如其來的感覺,增強了微短劇的審美效果。作為一種大眾審美信息的微短劇,面對的也是如何吸引注意力,實現經濟效益的問題。

總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獲取簡捷便利,通過一部聯網的智能手機,人們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獲取信息。吃飯的時候刷一段視頻,坐地鐵的時候看一個新聞,這已是獲取信息的常態(tài)。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獲取信息,需要快速的瀏覽,而不是去體驗、記憶、思考信息的含義。網絡微短劇觀看方式是刷,一個個碎片化的信息流過觀者的日常生活,而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就可以達到觀影滿足。碎片化審美方式決定了單個微短劇要制造出吸引眼球的元素,才能贏得受眾的注意力。從審美信息的篩選來看,影視短視頻首先是通過一個引人矚目的標題,才能迅速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在觀看的過程中,觀者會圍繞短劇主角從層層打怪升級一樣的解決問題中獲得快感,而一旦視覺圖像沒有持續(xù)的刺激元素,他們就會迅速刷過去,尋找下一個看似有趣的短劇。當然這種快餐式短劇也存在著一些的問題,比如粗制濫造,類型化同質化等。對于大眾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自信的宣傳、審美品味的提高等,還需要引起關注,并對其進行闡釋批評。

(作者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海南省博士后資助項目(項目編號:RC230000017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英]雷蒙德·威廉斯: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 王爾勃、周莉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②[美]喬治·E·馬爾庫斯、[美]米開爾·M·J·費徹爾:《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王銘銘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③肖鋒:《網絡時代的注意力問題》,張立升主編,社會學家茶座(21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責編/孫垚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