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業績是新擔當、交賬是軍令狀”工作理念,秉持“負責任、動腦筋、講良心”工作要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8億元,同比增長1.2%,在鄉村全面振興、轉型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
穩步開局 鄉村全面振興“開好頭”
堅持特優戰略,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4萬畝,推進紅蕓豆、胡麻、芥菜等有機旱作示范基地建設,輻射帶動全縣有機旱作農業種植面積達到22萬畝。新建晉西北最大的15萬噸糧食倉儲物流中心,發揮神池產糧大縣優勢,吸納上游糧食購銷產業和下游糧食加工產業的集聚,帶動區域糧食物流產業及糧食工業快速發展。健全政府、企業、保險和農戶“四位一體”的羊產業發展機制,全縣羊穩定在100萬只左右,穩居全省第二。爭取專項債1.61億元建設低溫冷鏈集配中心,作為特色食品專業鎮全產業鏈發展的重中之重,調節肉羊產品跨季節跨地區供需,構建起“品種繁育—生態養殖—標準飼喂—精細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銷售平臺—綠色餐廳”的“羊”全產業鏈。
發揮農業產業示范區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作用,立足傳統種植業、畜牧業資源優勢,構建起有機旱作雜糧、杜湖參羊、餅業、胡麻、沙棘、藥茶、食用菌、玉米、芥菜、碳中和十大特色產業。培育1家外貿企業,連續兩年累計完成71余萬元出口額,外貿實現從無到有零的突破。
向新而行 轉型發展“邁新步”
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引領區目標定位,新能源總發電量穩居全市第一,在新能源領域持續“領跑”。用足用好“以舊換新”“以大換小”等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早期老舊風電場以大代小、以優汰劣,助推“舊風場”轉換“新賽道”。啟動運營投資3.6億元的國能朔黃鐵路焊軌基地,填補神池縣高端制造業空白。
神池縣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緊盯國家實施“雙碳”目標,緊扣國家、省、市“十四五”能源規劃,加強對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布局,推動形成風、光、生物質多能互補,發、輸、儲、用一體發展的開發建設格局,形成以華能、國家能源集團、國際新能源、艾特科創等企業為主要支撐的風力、光伏發電產業集群。截至目前,共建成新能源項目145.04萬千瓦,其中風電項目113萬千瓦,光伏項目19.04萬千瓦,儲能項目10萬千瓦,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3萬千瓦。目前在建項目2個17萬千瓦,即將實現全容量并網。
培優引強提升能級。神池縣積極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新路徑,積極推進風光儲一體化智慧能源發電項目、“新能源+儲能”試點示范項目,開工建設新型儲能項目共3期,構建全網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平臺,輕松、便捷實現儲能和新能源之間的市場化交易,實現多方共贏,實現儲能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積極推動500千伏新能源匯集站開工建設,全力構建上下聯動、左右配套、深度融合的綠色能源創新產業鏈。
創新配置資源要素。神池縣大力推進“風電+”“光伏+”融合發展模式,成功舉辦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研討會,助力新能源產業拓寬產業鏈條、提升發展質效。按照“市場導向、政策延續、以大代小、有保有增、生態優先、產業促進”等基本原則,科學、合理、有序開展老舊風電場更新工作,充分釋放存量項目資源潛力。今年重點做好格盟國際霸堰梁風電場擴容項目,將原來66臺0.75兆瓦小風機拆除后替換為24臺6.25兆瓦大風機,規模由原來5萬千瓦擴容到15萬千瓦,用硬實力搶占新賽道。
聚焦民生 幸福生活“新時代”
爭取專項債實施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和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實行全天24小時供水,告別縣城限時供水時代。建成長城一號旅游公路,著力提升農村出行條件和服務品質。實施8個鄉鎮9個水源和6個村級水源建設,惠及群眾34800人。完成22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內招外引精準發力,城鎮新增就業1398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51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99人,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85人。
促進教育優質發展。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高考本科達線103人,增幅25.5%;一本達線人數躍升到17人,實現歷史性突破。
推進健康神池建設。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強醫工程,扎實做好“千名醫師下基層”工作。建設中醫藥強縣,深入實施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計劃,培訓基層中醫館骨干人才3名。健全急救網絡體系,為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救護車及車載設備。
提升社會保障能力。完善養老、醫保、工傷、失業等基本保險制度。穩步推進社保制度改革,扎實推進社保擴面行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提前完成年度任務,特殊人群醫保綜合報銷比例達到89.86%。城市低保標準、城市特困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每人每月分別提高20元、26元。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下一步,神池縣將正確處理五個“必須統籌好”的重要關系并在今后工作中長期堅持,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敢于跳起摸高、善于爭先進位、勇于擔當作為,更加注重需求拉動,更加注重產業煥新,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加力推動全縣高質量發展。(譚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