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警惕流量至上與審美繭房 (文藝評論)

新大眾文藝是時代、科技和生活變革的成果,也面對著來自這場變革的挑戰。其中一個重要挑戰就是流量和算法。

如今的互聯網平臺不僅是社會組織模式,更是文化生產供應基地。借助互聯網,一個感人故事被更多人看見并成為創作素材,一部小說在讀者“催更”中逐漸豐滿,一部舞臺作品的十幾秒片段“破圈”傳播,經典作品在“玩梗”“二創”中再度翻紅……

在理想狀態下,互聯網平臺以其開放性和自主性為新大眾文藝提供廣闊空間,新大眾文藝則以其創作活動及成果充實互聯網平臺文化內涵,使其用戶數量和黏性進一步提升。而事實上,平臺充當了傳統文藝創作中“編輯”和“發行”的角色,對內容生成和分發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平臺運營機制對流量的追逐,也直接影響了內容選擇、創作者服務和用戶策略。合理運用時,流量像一道光,照亮人們還沒關注到的好內容;但若唯流量是從,則會抽空創作的精神內涵,陷入同質、庸俗的誤區。

此時,文藝創作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矛盾便會以藝術價值與流量價值的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創作者的藝術追求受阻,對能否產生流量的權衡,壓倒甚至取代藝術、審美和社會價值的考量時,便有可能變為一場流量狂歡,喧囂過后,滿地浮沫。

算法的誘惑與風險也與流量類似。閱讀軟件的“朋友在讀”,視頻網站的“猜你想看”,音樂軟件的“通勤必聽”,作為互聯網重要特點的算法推薦已滲透到文藝生態中。從內容提供的角度來看,算法描摹用戶畫像、對標用戶喜好,讓創作者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好滿足大眾個性化的文化需求。然而,在算法過濾機制下,人們總是優先接收到自己感興趣或期望獲得的內容。算法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固化了我們的眼睛、耳朵乃至心靈。當個體偏好被無數次加固強化,文藝欣賞就會在被誘導的挑食中越來越偏食,直至審美感受僵硬,文化營養失衡。

算法在編織著“審美繭房”的同時,也誘導創作者不斷復制“成功套路”。如此往復,算法的不當使用會如越來越細密的濾網,隔絕文藝與現實生活,使本該開放包容的創作平臺變成只讓熟人入內、不許生人叫門的堡壘,把新鮮感、陌生感擋在大門之外——而新大眾文藝之所以令人欣喜,原本就在于其鮮活而新穎、多樣而豐富的特性。

新大眾文藝要想走得更穩更遠,應當以社會效益優先為原則強化互聯網平臺治理,使其更好履行“編發”職責,突破“審美繭房”的束縛,為多樣化的藝術創意和美學風格留出足夠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為新大眾文藝繁榮發展營造良好生態,促使其始終與人民生活血脈相通,以清澈質樸的高質量成果回饋大眾。

(作者為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潘旺旺]
標簽: 審美   流量   文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