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是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最末端,也是最前沿,全面提高村級應急救援能力,是把應急管理穿透到基層“最后一米”的必要舉措。湖北省竹溪縣龍壩鎮把這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建成了“片區聯動、快速響應、高效處置”的紅廟村應急服務驛站,構建了“縣應急救援中心+鎮應急服務中心驛站+村應急服務驛站+村民第一響應人”的“大應急”格局,實現基層常態管理與非常態應急的有效銜接。
全要素保障,建好應急驛站。建設標準嚴格。紅廟村應急服務驛站嚴格按照“十個一”(1名吹哨人、1支應急隊伍、1套應急救災標識、1套應急裝備、1次應急演練、1所醫療室、1個避災安置點、1間物資儲備室、1張應急處置流程圖、1張應急避險指引圖)的標準建設,主要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場所,整合現有資源,構建覆蓋鎮村組戶、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層應急服務驛站體系,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站長,管理村應急服務驛站。預案體系健全。構建起“應急預案+行動方案+應急處置流程圖+應急避險指引圖”的應急預案體系,明確了處置流程和工作職責,標注了風險點位、轉移路線,落實避險轉移包保人,讓村級預案說明白話、寫清楚事,使群眾一看就懂,從而提高村級預案的實操性。運行機制高效。堅持“1分鐘預警、3分鐘到場、5分鐘處置”的工作原則,堅持前置物資、隊伍、演練等應急保障要素,并配套建立日常管理、保障、訓練、聯動等工作制度,充分發揮應急服務驛站“小、快、靈、近”的特點,實現了滅早打小功效,形成“中心輻射、一點多面”的救援格局,全面提高了村級應急救援能力。
全方位整合,強化應急保障。建強應急救援隊伍。以村民小組為基本網格,科學劃分應急網格單元,優化整合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黨員、中心戶長、退伍軍人、護林員以及具有專業知識的轄區村民等力量,成立不少于15人的專常兼備、反應靈敏的綜合應急隊伍,構建起一套應急網格化系統。充實應急物資儲備。針對地質災害、森林火災、雨水洪澇等各類突發事件,不斷加大對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消防等專業應急裝備的投入,根據實際情況,規范建設了村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儲備27類物資300余件。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明確1名村干部進行管理,同時實行應急物資入庫、存儲、調撥、出庫等全過程管控,確保應急物資關鍵時刻“管得好、調得動、用得上”。落實末端吹哨人員。在每個災害點落實1名“吹哨人”,定期入戶開展災害風險識別和安全防范知識宣傳,引導群眾積極上報安全風險和隱患,及時跟進數據信息監測,對災害進行預警吹哨,組織人員先期轉移撤離等,切實打通了村級應急救援工作“最后一米”。
全鏈條延伸,做好應急服務。心連心緊貼民生。應急服務驛站除了提供應急救援,還開展救火滅火、排水排澇、樹木倒伏清障、送水等服務,并設置便民服務臺,能提供緊急醫藥用品、短時充電、緊急事項咨詢等便民服務。全方位加強培訓。針對村網格員,結合典型安全事故案例,著重培訓應急救助方法,動手實操掌握基本急救措施;針對群眾,注重對于火災、觸電、人工呼吸、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多領域應急安全知識的普及;針對學生,著重現場學習地震、火災、溺水等常見災害應對技巧。通過實操練習,進一步提升了公共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能力。多舉措強化宣傳。在應急科普、消防安全提示、交通勸導、反詐宣傳的基礎上,以應急服務驛站為陣地定期開展應急安全知識進村組、家庭、學校、企業活動,切實增強群眾安全防范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竹溪縣龍壩鎮 明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