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堅持自主穩妥有序地擴大金融業開放。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金融業進行漸進式開放,逐步放寬外資機構的業務范圍和地域限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載體,對金融業制度型開放進行積極探索。
重點推進外資金融機構準入改革,實行國民待遇。自2020年1月1日起,徹底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減少數量型準入門檻。2018年以來,共批準外資來華設立了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2家外資控股(含全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同時,已有外資獨資保險公司、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外資獨資貨幣經紀公司和外資獨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獲批開業。
積極推動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負面清單制度。我國在加入WTO談判時,在金融服務的開放承諾方式上采用正面清單而不是負面清單,只開放了部分金融服務部門并較少對跨境交付的貿易方式作出承諾。2018年對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放寬,在企業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實現外資國民待遇。在部分自貿試驗區,還嘗試以負面清單方式推動金融業開放。
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我國內地設有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我國內地。外資機構深度參與我國金融市場,對推動經濟發展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保險業為例,外資在我國保險市場已形成獨資、控股、合資、參股的經營矩陣,業務范圍涉及人壽、財產、養老、再保險、保險資管等。截至2023年底,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境內已設立67家營業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2.4萬億元,在我國境內保險行業的市場份額達10%。金融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產增長117%??傮w來看,外資加碼我國保險市場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通過并購原有合資保險公司的中方股權,實現獨資化經營。例如,2019年法國安盛集團對外宣布完成收購安盛天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剩余50%股權,實現全資控股。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加速在華布局。2024年12月,德國安聯集團旗下的資產管理機構安聯投資以2.84億元完成認購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約2.28億股新股,成為國民養老首家外資股東。三是外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不斷涌現,成為外資保險的一個熱點。
無論是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全球競爭能力,還是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需要,都需擴大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從微觀上看,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準入,有利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以養老保險為例,截至2023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亟需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當前,在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三大支柱之間發展不平衡情況仍較突出,在資產負債管理、資產配置、普惠性養老保障服務等方面亟需完善。外資保險公司則在風險管理、養老金產品設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如德國安聯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集團之一,有超過130年的歷史,此次與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不僅帶來國際視野和專業經驗,而且有助于不斷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
下一步,可從以下方面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為外資企業在華拓展業務提供更大便利。一是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允許內外資金融機構平等參與新業務試點。二是對外資金融機構開展適度差異化監管,進一步提升其在華營商便利度。三是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協同,深化跨境投融資服務,幫助出海企業提高跨境支付結算及資金歸集效能,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走出去。四是完善與金融業開放相關的數據跨境流動等基礎制度建設,積極試點推動數據跨境流動制度創新。五是加強金融監管,建好各類“防火墻”,守住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線。